|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下降。业内人士认为,造船行业的低迷局面可能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此背景下,行业新一轮 “洗牌”或不可避免。
三大指标下降
数据显示,1~9月,全国造船完工量415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8.5%,其中海船为1236万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15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6.9%,其中海船为632万吨。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2090万载重吨,比2011年底手持订单下降19.4%,其中海船为4034万修正总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3.7%。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欧美等经济体仍未摆脱低迷困局,国际贸易需求萎缩,市场疲软。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制约了航运业发展,加剧了船舶业的困难。
对此,中国船舶重工新闻发言人孙波表示,尽管目前船舶行业低迷,但部分船企今年仍有订单可以维持,“2013年才是真正考验我国造船业的时候。”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行业低迷状况的持续,造船行业新一轮整合不可避免,行业或将出现大规模整合重组现象,部分研发能力弱、不主动转型的企业将遭淘汰,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则可能获得新的发展优势。
几家欢喜几家愁
2012年7~9月,中船重工的净利达到10亿元,同比上升8%,但因考虑到季节性原因,环比上一季度却下降32%。
不过业内专家指出,中船重工全年净利难以呈现同比上升趋势。第三季度,中船重工营业收益为11亿元,同比上升16%,1~9月的销售毛利率达到15.1%。
另一家国企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在第三季度的净利润7048.89万元,与去年同期的5.57亿元相比大幅下降87.34%;营业收益从去年同期64.3亿元下降到57亿元。
该公司称,由于造船行业整体持续低迷,公司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公司2012年在建船舶及相关产品价格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预计今年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以中船重工为例,该公司的建造船型不限于商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元化经营,因此可以很好的克服目前的危机。
转型升级成必然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分析,目前不稳定的市场,使造船业进入整合期。国际造船新规加快执行,质量技术要求更加严格,新船订单越来越集中到少数有实力的船厂。
2012年尽管全球造船业订单数量与去年同比下降50%,但是订单总金额下降的幅度仅有10%,原因是高附加值船舶的增量弥补了三大类传统船舶订单的下降。
对此,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表示: “2012年开始的传统船舶业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还将持续,中国亟待从造船大车间转型为造船大国。”
“高附加值船舶增量的受益者显然是技术相对先进的国家,如韩国三星造船等企业就在液化天然气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徐祖远说, “未来航运业竞争将集中在标准制定领域,中国需要在新的绿色节能标准中取得话语权。”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陈爱平称,我国海事系统、船检机构、中国船级社将研究制定绿色船舶建造规范,建立实施船舶能效与排放统计分析制度等,引导船舶设计、建造和运输行业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据悉,我国船舶 “油改气”工程已经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已开始在船舶上应用。
此外,民营船舶企业也在不断调整生存方式。
国内远洋金枪鱼船、鱿鱼钓船和秋刀鱼船等专业捕捞船舶发展迅速,我国沿海不同地区的远洋渔业对渔船具有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针对这些需求,一些设计企业正在加强渔业船舶的技术开发和储备。专家表示,渔船更新建造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船舶设计企业应加强与业务所在地区相关主管部门的沟通,调查作业渔场特点,了解渔民需求,逐步在渔船开发方面打造出品牌。此外,加大对特种工程船、海工辅助船、海上风电专用设备等的技术开发力度,避开常规运输船设计市场的竞争,也是民营设计企业应对危机的一条出路。
对于目前民营船舶设计企业面临的困境,上海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钟震德认为,这些企业将经历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当前形势下,如果企业仍采用旧的运营模式,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常规船舶设计业务,或参照现有图纸进行简单的修改,那么其未来的发展势必难以为继。民营船舶设计企业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走出困境,很好地 “活下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