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船机遇
-->
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在武船重工青岛海西湾基地正式交付给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这艘亚洲领先、世界一流深潜水支持船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海上大深度潜水、抢险救援打捞能力得以显著提升,也使中国深水工程作业能力向世界先进水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78年以来,武船重工从一个小小的修船厂,成长为建造海监船、海洋科考船的重点造船企业,其发展脉络与中国海洋战略的转变息息相关。
11月7日,立冬,武汉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武船大院十楼一间临江的办公室里,孙宁身穿夹克和薄毛衫,办公桌上放着两三包感冒冲剂。此前一天,身为武昌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船”)董事长秘书的他,到长江边督查工作,施工现场的寒风把他给冻感冒了。
比江风更冷的,是全球船舶企业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虽然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一,但是仍要面对一场席卷全球的行业困局。
不过,尽管业界一片萧索,武船却在2008年以来保持了年均利润增长率高达25%的业绩,今年前三季度利润同比增长亦达24%。这种稳定增长的态势,一方面与武船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关;而另一方面,中国开始重视海洋经济尤其是船舶工业,也给这家有着78年历史的造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特种船新契机
11月15日上午9点50分左右,日本海上保安厅在距钓鱼岛大正岛东北偏北约176公里处发现了一艘中国海洋科考船。此前,“科学3号”被认为曾于10月24日出现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把装在缆绳上的海洋观测仪器投入了海中。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的飞机,通过无线电要求“立即停止调查”,但没有回应。
这艘“科学3号”,是中国在21世纪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科考船,主要用于近海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和海洋化学等综合考察与实验,具有全球航行的能力;它还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6000米深水取样试验装置,满载排水量1224吨。它是由武船重工的前身武昌造船厂于2006年建成,在青岛港交付给船东中国科学院。
今年9月29日,武船打造的“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山东青岛交付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使用。这艘耗资5.5亿元建造的海洋科考旗舰船,总吨位4471吨,是目前国内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考船。它将承担中国深海远洋科学调查的主要任务,也是未来10到20年海洋科考主力船之一。
科考船能够在争议地点出现,与海监船的保驾护航密不可分。就在日本发现“科学3号”的同时,亦确认有四艘中国海监船在相关海域内航行。
上述海监船中,中国海监50、46和中国海监51等3艘海监船为武船重工所建造。其中,2011年12月正式履行海洋巡航***执法职责的“中国海监50”,是一艘集巡航执法与海洋调查为一体的4000吨级海监船,是中国综合能力最强、设备设施最先进的多功能大型中远程海洋执法监察船,能抗12级台风,在7米至8米高的海浪中穿梭。
科考船、海监船等这类特种船舶的研发制造,是武船当前的主攻方向,也是中国船舶业的重大机遇。从2009年开始,为了加强海洋***巡航执法工作,中央政府正式授权沿海省级海监机构参与这项工作,由中央财政支持省级海监机构,建造大吨位专用海监船和快艇。今年以来,部分造船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开始将海监船作为业务转型的一个方向,武船也在今年获得了8艘海监船订单。
就在中国海监船前往钓鱼岛执法时,A股船舶制造板块一改此前半数下跌局面而逆势上扬。武船的母公司中国重工,旗下有39个子公司,目前已经通过30个子公司在全国13个省市全面布局海洋工程业务。
孙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武船能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与产品结构调整密不可分,眼下军工、民船、非船产品比例日趋合理,而海监船等公务船业务又在民船业务中占据半壁江山。“我们适应国家***的需要,大力发展公务船,打造成国家公务船建造基地。”孙宁说,但他也坦言,这一部分业务还只是起步,“数量并不多”。
紧跟国家战略
在最新出炉的2012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中,武船成为船舶行业唯一上榜企业,将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指导和支持。
总部位于武昌江边的武船,始建于1934年6月6日,是当时武汉最大也是唯一的官办造船业务的机厂。这个武昌机厂,是在原来已经停办的纺纱官局、织布局等等遗留下来的厂房和设备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1937年又接收了民营的江汉造船厂设备,更名为湖北省航业局修船厂。在解放前夕,修船厂正式员工约600余人,多时有2000余人。彼时,大陆主要船厂约有20余家,职工不足2万人,年造船产量仅1万载重吨左右。
解放后,修船厂与汉阳船舶修造厂合并,组建了江汉船舶机械公司,仍以修船为主。之后,根据国家海防建设和水运事业发展的需要,该公司在1953年起改名为武昌造船厂,被赋予年造船3万载重吨的任务,从此开始以造船为主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中国船舶业开始“保***民”,武昌造船厂也开始积极生产民用和出口船舶,探索多种经营。“上世纪80年代初,基本上是找米下锅,军品订单几乎没有了。”孙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在1982年被分配到武昌造船厂工作时,全厂产值只有1亿元,“我们将计划经济年代的车间改为分厂,到社会上承担业务来弥补军工不足。最困难时,武船连骨灰架都做过。”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船舶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并于90年代中期产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地处内陆的武昌造船厂也开始谋求新突破,并最终把目标瞄准了特种船舶市场。
武船加强与各级政府合作,先后为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建造了特种舰船,由此成为执法公务船主力建造船企。
“身处内地,受地理条件限制,不能造大船,所以只好定位技术含量高的,发挥军工优势,以技术引领市场。”孙宁说,“涉及到海洋***的船舶就是市场机遇。” 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
进入新世纪,中国海军装备升级转型需求日益迫切,中国开始把船舶工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大国。
此时,武船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国际海洋工程船舶市场。2003年,武船与希腊船运公司合作,先后承接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4型11艘VS 系列海洋多用途工作船,并在世界上最严格的挪威船级社进行检验;2007年,武船与美国著名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JRM联合投资30多亿元,在青岛海西湾建设战略性基地,抢滩高端海洋装备和大型船舶领域,目前已签订承接5条世界顶级海洋石油平台工作船合同。
“未来能源需求必将从陆地转向海洋,海洋工程制造业的前景可期。”武船董事长、总经理杨志钢曾经表示,“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武船可以迅速地将他们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等引入企业中。”
为了适应“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武船开始努力突破地域限制。2006年年底,武船在青岛海西湾建造大吨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该基地占地 120 万平方米,水深港阔,与日本、韩国等大型造船企业同处“黄金造船地带”。
此后,武船又于2009年6月与地方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将武汉新洲阳逻双柳作为非船产业与特种船舶产业的重型装备基地。该基地占地5000亩,总投资50亿元。
如今,武船已经形成了武昌总部、武汉双柳、青岛海西湾三大板块。其中,武昌总部和武汉双柳以军工建造为主,覆盖桥梁、特种设备、压力容器和船舶配套等,以重型装备和高端船舶为主体;而青岛海西湾则主要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为主。
2009年2月28日,武船完成了公司制改革,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转型。“改制后,有利于各个子公司独立搏击市场。”孙宁说。与此同时,武船还对公司技术系统进行改革,相继组建科技部、新产品研发中心、海洋工程船设计公司、三维设计研究所、舰船设计所、钛合金研究所、焊接试验所等多个技术单位,形成了新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体系架构。
就在武船快速发展的这些年,国际造船市场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风云突变,持续多年的兴旺行情不再。受此影响,中国船舶行业的订单数量同比下降超过90%,新接订单持续下降,2009年的造船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新订单量减少了约90%。
2009年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多方努力之下,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无论是以载重吨计,还是以修正吨计均在2010年全面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武船也在2011年成功迈入百亿企业行列,当年产值达到100.68亿元,延续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