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通明德重工举办两艘4300车位汽车滚装船命名典礼,吸引很多省市区船舶主管部门领导及国际著名船级社高管到场。这样的典礼本算不得新闻,但为何关注者众?“船舶业正迎来史上最严峻考验,大家都想借机探究对策。”南通一位船企老板如是说。
江苏2008年跃升为全国造船第一大省,不料,世界船舶产业随即进入持续低迷期,今年形势尤为严峻。出席仪式的省经信委副主任、省国防科工办主任秦雁说,目前世界波罗的海指数降至历史冰点,江苏船舶自然也难独善其身。今年1-6月份,全省三大造船指标同比全面下降,而作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新接订单量,同比下降高达67.6%。
比数据更难看的是,不少船舶企业开始萧条破败。南通、泰州两大造船大市绵延数百公里的江岸线上,过去焊花飞溅、吊机轰鸣、人声鼎沸,一片兴旺景象。而今,不少船企却门可罗雀,苦度时日,有的甚至终因撑不下去而停产、破产。
处处寒流,四面险滩,“江苏船队”绝地突围路在何方?秦雁告诉记者,在此逆境中,江苏造船业依靠创新转型、差别化发展仍然创造了不少亮色,我省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手持订单三大主要指标仍居全国榜首。“关键是要善于转危为机,乘势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和扶持骨干船企加紧转型升级,把‘江苏船队’真正打造成能引领我国船舶产业远航的旗舰。”
首先,作为市场主体的船企要顺应市场趋势,加速创新转型。业内人士分析说,事实上,率先转型的船企已经在寒流险滩中开辟出崭新航道。比如南通中远船务,10多艘总造价超过30亿美元的世界一流海工产品同时在建。今年1-6月份,企业新接订单高达5亿多美元,实现销售40亿元,同比增长5倍。奇迹的创造得益于由修船向海工的成功转型。短短几年内,南通中远不仅占据了国内海工市场的半壁江山,还100%掌控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SEVAN650系列产品,其开发、建造的海工产品覆盖浅海至深海几乎所有类型。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陈卫丰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整合、置换、并购、转型,过去的几十家传统“小舢板”已让位于中远、蓝岛、道达、宏华等20多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新兴海工“巨人”。这些企业自主研发的几乎每一款产品,都代表了当今国际国内最高水平,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
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与船企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省船舶制造能力要保持3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要保持全国市场份额35%以上,占世界市场的15%以上,出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困难时期,各级政府必须主动出手,在产业政策、科技创新与转型投入、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久前,靖江以市委市政府名义邀来全国船舶行业的领导、专家,共同探讨加快靖江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南通更是先行一步,先后引导、扶持30多家大型骨干船企转型海工或特种高端船舶,形成了在国内乃至全球极具竞争力的海工产业群。该市还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建设,不仅稳定了“军心”,还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和牵引作用。
第三,社会力量关键时期要给力,特别是金融部门应雪中送炭。去年以来,造船业被多数银行列入授信“黑名单”,不少原来扎堆船舶产业的金融资本纷纷断流甚至“釜底抽薪”。对此,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呼吁,希望金融机构能理解船舶行业特点、帮助船企解决融资困难,与骨干造船企业共渡难关。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造船大市已由政府出面,成立专门的船企融资帮扶小组,一些地方更是从财政拿出巨额资金作为转贷基金,帮助困难企业解决燃眉之急。作为我省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泰州,今年上半年为船企办理退免税14.69亿元,这对于船舶业转危为安帮助甚大。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造船强省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今年,省里已制定专门产业政策,鼓励各船企千方百计化解市场不利因素,积极“拓市场、保交船”,全省计划交付船舶超过2500万载重吨。在这一轮船市洗牌中,江苏应当有信心、有条件实现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的转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