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企不忘日本“前车之鉴”
“当前,全球都在为获取海洋石油而战,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海工市场进一步扩容,还在全球造船领域引发了一场方兴未艾的‘海工热’。”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海运研讨会上,挪威戈朗海洋工程集团公司亚洲区总裁邹卫华指出,目前,包括挪威、美国、巴西、中国等在内的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海洋工程的投资力度,诸多巨额海工订单的出现吸引了大量处于产品结构转型阶段的船企的目光,宣告进军海工领域的船企亦是此起彼伏。不过,业内专家表示,要想逐浪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海工领域,船企必须练就包括安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金刚钻”,否则便可能重蹈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船企的覆辙。 日韩悲喜,诠释非凡挑战 日本是传统的造船强国,虽然近年来占全球船舶市场的份额有所缩水,但其仍然拥有着非常先进的船舶建造技术。令人疑惑的是当韩国海工产业风生水起的时候日本近年来却几无动静。“日本并非没有逐浪海工市场的历史,相反当年的日本表现得颇为积极。”据挪威船级社首席运营官奥拉夫·诺顿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船舶建造领域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日本也看到了海工市场的光明前景,并迈开了进军海工领域的步伐,但由于其低估了海工产品的建造难度,在进军海工领域后表现不佳,最终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退出了这一市场,至今也未表露出重返该市场的意向。 “海工领域中包括安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挑战,要求船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要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对细节也要‘斤斤计较’。”奥拉夫·诺顿表示,尽管日本在一个“非常糟糕”的市场条件下离开了海工领域,但是与之相邻的韩国却在此间逐步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据悉,由于在技术方面有较好的积累,并着力关注海工产品的建造细节,加上自身有较强的建造能力,韩国船企往往能够按期保质交付海工产品,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还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除海工产品建造过程中的挑战以外,想要进人该领域的相关企业还必须建立强制报告制度以及应对溢油和处理油污的原则及机制。奥拉夫·诺顿指出,每一宗海洋平台事故都会引发极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目前仍在对“深水地平线”号平台事故进行调查,而且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及海工产品国际规范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之中,这就要求相关企业不仅要进一步提高海工产品质量,还要建立相关事故的应对机制。“中国目前正在南海加紧进行深水油气钻探工作,这对中国的船企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后事之师,中国全面发力 中国船企在海工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要赶上新加坡、韩国等国的海工建造水平仍需一定的时间。广东粤新海洋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谭锐锋表示,当前的海工制造已经成为造船市场的一大亮点,数量众多的船企纷纷涌人该领域,预计到2015年竞争将趋于白热化,因此,进一步细分海工市场有利于这一行业的有序发展。据悉,受制于海工技术要求以及相关项目管理标准,不少船企虽然进人到了海工装备市场,但承接项目的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并不高,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点值得深思,广大船企还应积极向纵深领域拓展。 同时,中国船企进军国际海工市场的挑战还在于技术以及交船期。据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能源部石油天然气集团副总裁付洛德介绍,中国船企虽然在建造成本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健康、安全和环境(HSE)管理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船企应该投人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在HSE管理体系方面的缺陷,并依此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付洛德表示,目前,中国船企建造的海工产品的质量很不错,这对船企而言非常不易,但是广大船企切忌骄傲自满,不要对今后的挑战有任何的低估。此外,中国船企还应向韩国船企学习,加强兼并重组,走专业化分工的道路。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业,中国船企完全可以借鉴日韩的经验及教训,在充分重视海工建造难度的同时,着力进行技术储备,关注细节,并建立一套运转顺畅的应对机制及预案。”奥拉夫·诺顿建议,当前的国际海工市场并不是一个竞争对手林立的市场,有实力且用心发展的船企仍可在其中找到较好的发展机遇。中国船企目前的发展情况良好,相信假以时日,在进一步提高组织能力之后,中国船企必将在世界海工市场上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