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造船业如何突破“寒流”?
造船业能否尽快复苏,关键看航运业。而在欧债危机尚没有明显舒缓、美国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也出现放缓的情况下,航运业在短时间内是不大可能有明显好转的。这也意味着,造船业的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在未来的两、三年内都不大可能有明显改观。
亚洲是世界造船业中心,其中,中、日、韩三国造船占世界造船总量的90%以上。2008~2010年,中国是世界造船业的龙头老大,但是,2011年,韩国一举起超过了中国,不仅成为了世界造船业的龙头老大,而且一下子拿下了世界船舶50%以上的订单。
在船舶业本来就十分低迷、市场十分清冷的情况下,市场份额又落到了韩国后面,中国造船业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专家认为,如果世界航运形势不出现明显改善,未来几年,中国将有50%以上的造船企业面临破产。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造船业面临的现状和形势。中国虽然在世界造船业占有的份额与韩国不相上下,更多时候还超过韩国。但是,实事求是地讲,中国造船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是与韩国有一定差距的,特别在造船行业进入“寒冬”以后,差距就显得更加明显。因为,一般情况下,中国只要在某一行业成为了世界龙头老大,其他国家就很难再超越中国。但是,韩国却在船舶订单连续3年落后中国后,2011年又超过了中国。其中,中小船厂拿不到订单,或拿到订单也承受不了成本与售价的倒挂,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那么,中国造船业如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如何才能在遇到“寒流”时不被“冻”死呢?笔者认为,要突出规模、技术和特色三个方面的重点。
无论从世界船舶业的发展还是国内船舶业的现状来看,规模都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没有一定的规模,在市场环境较好、造船业比较景气的情况下,还能勉强维持。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造船业不景气了,规模不大的企业就将无法生存了。
实际情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世界造船业的形势都不景气,新订单数出现了明显下降,但是,就象业内人士所言,减少不代表没有,就看谁能从缩小的市场份额中分得更多了。分得多的,照样能够烽得风光无限。相反,就只能苟延残喘了。大企业和小企业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新承接船舶订单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统计范围内约有1/3的企业没有接到订单,重点监测的43家船舶企业中也有2家没有接到订单。
这也意味着,没有接到新订单的企业,一旦手中的船舶交付结束,就将面临停产、甚至破产的危险。而这些企业,多半都是规模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而从2011年中国被韩国反超的实际情况看,规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根据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松今年2月份公布的全球10大造船企业排名结果显示,截至去年12月,全球10大造船企业,韩国占了7家,其中,前6位全是韩国企业。这样的结果,对中国造船业来说,不能不说是十分严峻的考验。多而不大、是中国造船业面临的十分残酷的现实,解决这一问题,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显然,有了规模,不代表就有了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央企,从规模上讲,早就是世界一流了。但是,从竞争力来看,却未必如此。因为,规模只是竞争力的一个要素,技术是更重要的环节。规模更多的是制造影响,技术才能铸就品牌,成就市场。造船业也是如此,中国的多数造船企业都缺乏技术优势,特别是中小造船企业,更多的还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很薄的利润。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造船企业的劳动力价格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韩国的六分之一。问题在于,廉价劳动力提供的竞争“优势”,大多被粗糙的技术和粗放的管理完全消解掉了,无法转化成价格优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价格无疑将成为造船企业能否在市场立足的关键因素。但是,价格优势哪里来?除了提高管理水平之外,就是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技术优势。日、韩两国的造船企业,效益普遍比中国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含量高。特别在设计深度和技术标准方面,比中国企业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不仅牢牢控制住了高附加值市场,而且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有着严格的制度与规范,每个环节都是按照精细化的标准执行。因此,成本优势也就十分明显。一旦市场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些优势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所以,中国造船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处于被动局面,要想应对世界造船形势的变化,就必须走技术之路,走品牌之路,走标准化之路。一旦技术上的差距缩小了,劳动力优势也就能够转化成价格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了。
而从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国造船企业的生存状况来看,除了规模企业和技术型企业能够较好地应对市场变化、适应市场需要之外,另一类企业就是特色企业。亦即能够另辟蹊径,走特色之路的企业,也能够活得比较轻松、比较有生命力。如生产私人游艇的太阳鸟,在造船业跌至谷底的现今,业绩保持增长。有数据显示,公司2012年1季度实现净利润976.97万元,比2011年1季度的760.97万元增加了216万元,同比增长28.38%。又如江苏镇江船厂,采取特色、错位、差异竞争方式,专业生产特种船舶,在多数企业都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企业订单却十分饱满,效益也十分明显。
相反,中国绝大多数造船企业,却是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错位竞争的能力,只能完全靠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失去了应有的竞争能力。
在原本就缺乏技术、管理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走特色之路,进行错位竞争,也是中国造船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造船业能否尽快复苏,关键看航运业。而在欧债危机尚没有明显舒缓、美国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也出现放缓的情况下,航运业在短时间内是不大可能有明显好转的。这也意味着,造船业的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在未来的两、三年内都不大可能有明显改观。
我们说,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机遇,关键看,中国造船企业能否抓住这样的机遇。而规模、技术和特色,则是中国造船企业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