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传统船舶市场衰退已经是不刊之论。连中国的民营造船的老大熔盛重工也遭受到一定的冲击。不过,此前饱受弃船风波的熔盛重工终于迎来了好消息。日前,熔盛重工首次获得海外钻井平台工程合同,工程涉及金额达30亿港元,标志着熔盛重工正式向海洋工程进军,拓展多元化业务。
欲善其工先利其器
借海洋工程转型,无疑是目前造船业困顿时期,所有船厂都在做的美梦,但是海洋工程是一个集大资金、高技术为一体,实力不济的船企只能做白日梦。
熔盛重工刚荣获2012年度全球最佳表现奖,在全球船舶工业遭遇寒流的情况下,熔盛重工逆势而上,截至2011年12月31日,集团营业收入为159亿人民币,较2010年的126.7亿元同期增长25.6%,年度新增订单更是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全年新增造船订单占全国新增订单的15.6%,占全球全年新增订单的7.2%。,虽然一季度利润出现小幅亏损,但是熔盛重工的雄厚实力仍然可见一斑。
三年磨一剑
借海工转型,显然不能临时抱佛脚。熔盛重工为此做了长足的准备。熔盛重工投资52亿元人民币,耗时3年筹备的经营战略转型,终于在去年熔盛重工在南通如皋船厂的四号船坞落成启用后,迈出熔盛重工转型的实质性步伐,在推动熔盛重工造船业务多元化的同时,海工将成为主打业务。
张志熔表示,明年海工全面投产,营业额占比将增至30%。今年新增订单中,海工亦可占总订单全额约30%。力争保持今年的订单继续领跑全国。同时,力争到2015年,海工订单的份额占到手持订单份额的40%。
跨越“技术”大山
借海工转型,技术是一大障碍,但是对如今熔盛重工来说也是一大屏障。日前,由熔盛重工为中海油承建的海洋石油201有青岛起航,与早前已开钻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会合,进行试铺管。
海洋石油201集多项技术成果于一端,不但标志着熔盛重工在海工领域强大的技术基础,也意味着以中国熔盛重工为代表的国内海洋装备技术和建造能力已达到世界高端先进水平,而这也为中国未来自主开发深海能源奠定了装备基础。
业内人评价道:“熔盛重工完成了海洋石油201项目,就没有什么海工项目不能做。”
合作以求突破
熔盛重工之所以在短短的六年内,荣登中国造船业的巅峰,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加强和世界顶级的船级社的合作,在设计上处在顶端,在技术上不断以合作取得突破,化世界顶级船级社积淀来弥补熔盛重工在设计和技术上的缺陷。
近日,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DNV举行了高层会晤,双方还表示将继续加大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合作力度。陈强总裁希望DNV能够在双方原有基础上,在研发、设计、建造效率等领域加大交流合作。
2012年将是中国熔盛重工海工板块的突破之年,希望通过与DNV之间的战略合作,缩小中国与欧美海工装备制造强国间的差距。
Henrik O. MADSEN表示,熔盛重工一直是DNV的重要伙伴,双方将进一步巩固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在高附加值、低运营成本的绿色环保船型以及海工、LNG等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合作。
冲破人才障碍
目前,中国的船企无论强弱,升级转型还是保守主业,无一例外遇到了人才障碍。目前多数实力雄厚的船企都发出了向海工进军的口号,船企无论是在技术还是管理层面,在人才上都捉襟见绌。因此在国内刮起了“引智”的旋风。
正在建造世界第一艘万米/深海钻井船的大连中远船务、黄海造船、道达重工、明德重工以及海工船订单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太平洋造船等向高端船舶进军的国内顶级船企,都有“引智”、“育才”的创举,打造属于自己的顶级设计、技术以及管理团队,而且大多数船企的“引智”面向新加坡和韩国。
熔盛重工自然不甘落后,在拓展业务多元化、推动熔盛重工转型,让海工成为船厂主打业务的路上,张志熔称,海工总部将会设于新加坡,负责研发、营销、管理,而生产就在南通船厂完成。
在多数企业都旨在“引智”以实现船企升级转型,熔盛重工已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意在招揽业内的高端人才。而新加坡是世界上海工船发展强劲,技术完备,管理成熟的人才***之地,熔盛重工将总部迁到新加坡,足见其长远的眼光以及做业内最强的雄心。
将与韩国决高下
熔盛重工未来的重心显然不是放在国内,而是放眼世界;不但要做国内领先,而且争做世界最强。目前主打类型包括早前完工的3000米深海铺管船,及钻井船、钻井平台等。熔盛重工力争技术水平在3至5年内与国际同步,届时料海工产值能力可达150亿元。
熔盛重工将加强研发的投资,去年公司研发投资占销售仅约2%至2.5%,低于韩国同类机构约4%至4.5%的水平。陈强表示,未来亦会加强有关投资。
去年韩国全国海工订单达380亿美元,中国只有20至30亿美元,预料随着内地技术提升,及国家致力提高有关方面的发展,相信5年内中国订单可超过韩国。
熔盛重工做到国内领先和最大,计划在3到5年内,与全球最具实力的三大韩国船厂现代、三星、三湖,在技术水平和造船工艺上同步,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