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航运业造船业遇寒冬 转型才能生存 全球航运和造船业正经历罕见隆冬,中国造船业亦难独善其身,统计数字显示,个别船厂今年第一季度已无船可造,很多中小船厂正面临「生死关头」,不少大型船厂已在积极转型提升,探索行业未来发展路向。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中国新接船舶订单量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统计范围内约有三分之一企业没有接到订单。由于造船完工量已连续12个月超过同期新接订单,企业手持订单逐月下降,一些船厂订单下跌近八成,部分船厂2012年第一季度甚至无船可造。
半数业界人士持悲观态度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向大公报提供的一份《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航运景气指数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航运企业对当前中国航运业发展持悲观态度,虽然当季已基本实现探底,但行业总体运行环境仍非常恶劣。
套用业内的一句话:「危机与机遇并存」。当前是全球航运和造船行业最坏的年代,运力过剩、运费剧跌、船价跳水、订单剧减、开工不足、船东挑剔、交船困难、帐面亏损、生存维艰;这也是最好的年代,经历冰点而回春的才是最茁壮秧苗。
当前,美欧经济受债务困扰,新兴国家货币紧缩,世界经济放缓都影响造船业。全球新接造船订单主要向高技术船型、海洋工程装备等集中,技术门坎使中国逾三分之一造船企业接单乏力。
谈中国造船,必然要谈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两岸三地」是对这家中国最大、最先进造船企业地理布局的形象写照;「全球三强」是其2011年完工36艘船、814.8万载重吨,造船总量年均增长42%奠定的坚实地位;生产繁忙而有序,是记者在采访期间的最大感受。
位于浦东外高桥港区的外高桥造船本部,造船总量、经济效益连续7年稳居中国造船业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船厂」。
长江对岸,地处长兴岛的上海江南长兴造船公司,由外高桥造船与宝钢按65%和35%共同出资组建;在浦东南部的临港新城,还建有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公司,是世界一流的大型海工基地。
作为最年轻的国字号大型船企,成立于1999年的外高桥造船,已是中船集团上市公司中国船舶的核心资产之一。应对行业之冬,外高桥造船亦是中国造船业的「龙头」和「风向标」。
拓高附加值产品市场
外高桥造船、江南长兴造船总经理王琦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随今年造船形势越来越严峻,全球航运过剩、造船能力过剩,加上最近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整个造船工业的严冬。
王琦表示,欧洲主要的船舶经纪机构预测,造船工业从1987年代回暖,历经35年左右,在2010年到达高峰;2011年迅速回头,目前船价已回到1987年的水平。也就是说,船价花了35年时间不断上升,只花了1年不到的时间就大幅度跳水,主要还是量能过剩。
他指出,「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认识到,面临的形势跟挑战会非常严峻,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必须转变产品方式,所以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海洋工程方面加大了力度,2011年海工产值已占到公司总产值的10%左右,2012、2013年随新海工订单的承接,希望这个比例增加到20%、30%。」
对于整个中国造船工业,王琦认为未来几年最关键是要提升竞争实力和附加值,「过去一年,虽然世界造船遇到前所未有的寒冬,但韩日企业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大型集装箱船方面订单承接、完工总量,远远超过了中国─中国大量的船厂都是重复产品,即低附加值、市场大量过剩的散货船和油船。中国船厂不转变船型结构,还依靠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竞争,注定会被淘汰。只有转型建造高附加值产品,中国的船厂才能在世界造船工业竞争中继续生存下去。」
| | 来源:大公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