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欧债危机仍未结束,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依旧低迷。国内造船业正处在史上“最为寒冷的冬天”,船厂接单数量急剧减少,一些中小船厂陷入无船可造的困境。受此影响,我国船舶配套企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竞争更趋激烈,盈利空间一再被挤压。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我国船配企业将何去何从?“信心比黄金重要”,船配企业要坚定信心,同时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行动突破困境。
坚定信心,不轻言放弃
危机之下,船厂承接新船订单难、船价低、资金压力加大,这些不利因素势必会导致船配企业经营难度增大,产品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货款回收风险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船配企业选择停产转行无可厚非,但不一定是明智之举。因为任何一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低谷期和高潮期,从长远角度看,随着《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国家对船舶产业布局的调整逐步到位,国内造船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势必带动国内船配产品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因此,若在面临危机之时不加考虑地选择退出,就意味着放弃了未来的巨大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在可以坚持的情况下,船配企业不应轻言放弃,而要和造船企业一起共渡难关,尽可能地提供物美价廉的船配产品,使双方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如此,在船市好转之时,船配企业才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苏州一家生产船舶内装饰板材的企业,尽管面临着市场不景气带来的诸多困难,但其没有停产转做陆用产品,而是坚定做好船配产品的信心,千方百计地进行内部挖潜,主动降低产品价格,且放宽船厂支付货款的条件,全力服务造船企业。种种付出为其带来了回报:近期,一些大型船厂主动下单,该公司承接了批量多芯管生产任务,仅此一项,每年就可新增数千万元的销售收入。
更新观念,做全方位配套
目前,国内搞产品制造的船配企业多如牛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但能专业提供产品技术维修及贸易代理服务的企业寥若晨星,这种不完善的产业结构链,阻碍了国内船配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危机冲击下,其弊端就愈发突出。
事实上,经过近年来的积累,国内船配企业的整体实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产品的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而价格优势比较明显。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贸易代理服务商为这些企业在全球主要港口提供贸易代理及售后服务的技术支持,物美价廉的“中国造”船配产品难以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船配市场。出口通道不畅,一旦国内市场需求减缓或萎缩,造船高潮时期形成的庞大船配产能就会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配套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盈利能力进一步被削弱。
国内一部分船配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适时退出船配产品制造领域,转而进入服务领域,到国外去开设贸易代理及技术服务公司,专门为国内船配企业提供海外市场贸易代理及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不仅可以为自己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天地,还能为国内船配企业搭建一个走向海外市场的平台,市场发展潜力将十分巨大。实际上,目前国内船配企业通过国外的贸易服务公司,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产品出口。因此,这一思路值得考虑。
内外兼修,争取“弯道超车”
对国内船舶配套企业而言,当前这个“最为寒冷的冬天”,既给他们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蕴含着不少机遇。的确,眼前的危机给国内船舶工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国外的一些船配企业尤其是处于债务危机笼罩下的一些欧洲国家船配企业的日子或许比国内船配企业更加难过。因此,国内船配企业应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弯道超车”,努力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船配企业之间的差距。
一方面,从眼前而言,国内的船配企业要尽快研制出能够替代进口产品的设备,在国内的远洋出口船配套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从总体上看,虽然目前国内造船企业承接的新船订单量大幅下降,但我国的造船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船厂不仅手头上有一定的“余粮”,而且在积极承接新船订单并时有斩获。此外,船市行情高涨时,造船企业可能不会费太多力气去斤斤计较船配产品的采购价格,如今危机来了,接单难、船价低、盈利难,重压之下,造船企业在采购船配产品时也将锱铢必较,千方百计地降低采购成本,这就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国产船配产品抢占市场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
目前,我国本土船配产品的装船率平均仅40%左右,远远低于韩国、日本等船舶工业发达国家的装船率,与我国《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主要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的要求相距甚远。若国内船配企业能大幅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性能直逼国外同类产品,凭借着相对低廉的价格,再加上难得的本土化资源优势,夺取国内更多的远洋出口船配套市场份额完全有可能。
另一方面,国内船配企业要充分利用危机之下蕴藏的发展新机遇,实施积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抄底收购或兼并国外一些有技术实力的船配企业,或直接在海外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招聘海外顶级技术人才,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力量。船配产品顶级研发技术主要掌握在一些欧洲企业手中,但当前欧洲地区的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少经济实体受到欧债危机的巨大冲击,一些船配企业经营困难,这为国内船配企业“走出去”实现低成本扩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旦成功,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造”船配产品走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