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58|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8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158彭士禄.jpg -->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
    简介
  彭士禄:核动力专家。广东省海丰县人。 彭湃的儿子。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两次被捕入狱,被营救后送到澳门、香港。1940年被送到延安青年干部学院就学。1946年在宣化炼焦厂、石家庄炼焦厂任技术员。1949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 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
    简历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亲自参加、组织研制成功的耐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亲自建立的核动力装置主参数计算方法,在主参数的选定、系统组成及关键设备的选型等方面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并可推广应用于压水堆核电站。80年代初,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写出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及自主设计、建造2台60万千瓦机组的方案,亲自计算主参数、进度、投资等,为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依据。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作为第一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为表彰优秀总设计师颁发的《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详细传略
  彭士禄,中国工程院院士,曾用名彭保禄,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父亲彭湃(1896-1929),又名彭汉育,1921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中国GCD,创建了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牺牲前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等职。母亲蔡素屏(1897-1928), 1926年参加中国GCD,随澎湃发动和组织海陆丰农民运动,曾任海丰县妇女协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祖母周凤,支持澎湃和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她的儿子、孙子中有6个是革命烈士,解放后政府供养她,"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3年逝世。
  彭士禄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又牺牲。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他被送到革命群众家里寄养,辗转一家又一家,最后被送到潮安县彩塘区一位红军队长陈永俊家里(秘密交通站),由其母亲潘舜贞抚养。1933年阴历7月15日,当时的中共潮安县委书记陈醒光叛变,8岁的彭士禄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送至潮安县监狱,接着被押送到汕头石炮台监狱。1年后又与一批少年及红军家属被转送到广州感化院。1935年夏从那里被释放出来,回到潮安当乞丐,后又住到革命群众家里,并帮助绣花、打柴、放鹅等以养生。1936年夏又被捕,押送到潮安监狱。祖母通过爱国民主人士陈卓凡(1898-1976,曾与邓演达创立中华革命党,即农工民主党前身)将彭士禄营救出狱。祖母先将士禄带到澳门,住在柯麟(中**员,公开身份为名医)家。七婶杨华当时正住在柯麟家,公开身份是做佣人,同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来又由祖母将士禄带回香港,生活由地下党组织供应一些,并让彭士禄在圣约瑟英文院读了两年小学。1939年夏祖母回海丰时,将彭士禄送到爱国民主人士、著名老中医、中国农工民主党的组织领导者彭泽民家里。这时,彭士禄从大人谈话中听说有平山游击队,就偷偷地离开彭泽民家,与堂弟彭科一起逃离香港,到惠州的平山参加了东江纵队。后来香港中共地下党组织把他找到,又送回香港,住在地下党负责人连贯家里。1940年,周恩来派副官龙飞虎和贺怡(贺子珍的妹妹,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带领彭士禄和一些烈士子弟一起离开广东,经桂林等地达重庆(为避人耳目,一路上彭士禄与彭光涵称为亲兄弟)。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彭士禄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邓颖超,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等待西安开来的汽车,当年他自愿报名调到延安中央医院当护士,1943年被评为模范护士。他患上了肺结核,常咳嗽吐血,被蔡畅知道后经组织部将他调离医院,派他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开始时他连三角函数sin、 cos 都不懂,但经过刻苦学习,成绩很快提高。1945年8月1日经陈勇岷(女,曾任602所副所长)和陈锦华介绍,加入中国GCD,由于表现突出没有候补期,刚入党不久就担任党支部书记。
  1945年底由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恽子强带队从延安出发,本打算经张家口向东北挺进。但由于形势的变化,将延安自然科学院留在张家口,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彭士禄在那里学习。1946年8月,由于解放战争开始,彭士禄等同学被派到李苏领导下的宣化炼焦厂工作,不久又奉命把宣化炼焦厂的设备迁到阜平,在那里建立了炼焦厂。彭士禄还在炸药厂工作过。石家庄解放后,李苏又带着他们去接收石家庄炼焦厂,彭士禄任技术员。1949年彭士禄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后又转到大连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1950年大连大学分家,应用化学系改为化学工程系,彭士禄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1951年被选派留学前苏联,先在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1955年前苏联将中国留学生集中到几个大城市学习,彭士禄又被转学到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继续学习,195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获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时值陈赓将军访苏,要挑选少数学生攻读和动力专业,彭士禄被选中,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核动力专业2年, 1958年4月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被分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当年6月在北京与马淑英结婚。马淑英于1935年1月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53年赴苏联留学时与彭士禄同在喀山化工学院学习,1955年转至莫斯科门得列夫化工学院,1958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获优秀化工工艺工程师证书;回国后,先在北京化工学院任教,后来被调从事核潜艇有关的技术研究工作,任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已退休。曾与他人一起获国家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个人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优秀科技情报成果奖等。  1960年8月马淑英在北京生儿子彭睾(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管理系,获法学士学位,现为中安实业公司经理,福田平乳公路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1961年彭士禄任原子能所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接着受郭沫若聘请兼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副教授。 1962年5月马淑英在北京生女儿彭诘(毕业于镇江船舶学院,获工学士学位,714所高级工程师)。
  1963年彭士禄任七院十五所(核动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1965年转并到核工业部二院二部任副总工程师,1967年6月-1971年6月任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基地副总工程师,1971年6月-1973年5月任719所(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73年起任七院(中国舰船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随后任六机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国防科委核潜艇第一位总设计师。
  1983年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兼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还兼任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核电工作归核工业部管理之后, 1986年4月彭士禄调到核工业部任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核工业部改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后,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  1962年起他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扩动和施工设计,亲自建立了核动力装置静态和动态主参数简易快速计算法,解决了核燃料元件结构型式和控制棒组合型式等重大技术关键。1967 年起组织建造了1∶1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安全运行、分析异常现象、事故苗头、排除故障。在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期间,对核潜艇研制、生产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如惯性导航、水声、武备、造水装置等拍板决定,协调解决,并指导后续艇的研制、生产。
  在担任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期间,提出了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提出了核电站建设的时间价值观念,写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计算了核电站的主参数及经济计算。在担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长期间,进行了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主参数计算和投资估算,提出了同等因子概念与汇率风险的关系。
  任职
  曾任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水电部副部长、总工程师、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秦山二期核电站首任董事长。
  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当代会代表,中共十二大候补中央委员。四届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环保与资源委员会委员。
  国防成就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亲自参加、组织研制成功的耐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亲自建立的核动力装置主参数计算方法,在主参数的选定、系统组成及关键设备的选型等方面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并可推广应用于压水堆核电站。
  80年代初,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写出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
  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及自主设计、建造2台60万千瓦机组的方案,亲自计算主参数、进度、投资等,为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依据。
  荣誉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作为第一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为表彰优秀总设计师颁发的《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著作
  主要著作中有关军用核动力装置部分因保密不能发表。公开发表的文章有10几篇,主要如下:
  1.《反应堆热工水力计算》,(中国科技大学讲义,1963年)
  2.《我国核能的展望》,(《工业设备与原料》1985年第四期)
  3.《核能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核动力工程》1985年3期)
  4.《中国核电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英文),Proceedings of the SixthP13NC,1987年9月
  5.《为促进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核动力工程》1989,No.1)
  6.《中国核能的现状和展望》,(《核科学与工程》1989,No.1)
  7.《2×600MW压水堆核电厂的上网电价计算与分析》,(《核动力工程》1993,No.14[2])
  8.《核能工业经济分析与评价基础》(书),1995年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6-26 10:07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