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12|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船重工:波澜不惊稳航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2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摘要】我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船舶企业
中船重工经济总量增长图(单位:亿元)
中船重工人敢于挑战极限,2011年完成了5000米级深海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5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国际金融危机对造船业的滞后影响全面呈现,国际航运持续低迷,怎样在航运市场的深度调整中力挽狂澜?怎样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怎样在后金融危机的风吹浪打中扬帆出海?我国船舶业的龙头企业中船重工用自己的勇气和行动做出了回答––
  2011年,对于船舶工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造船业的滞后影响全面呈现,国际航运持续低迷,船市量价齐跌,全国船舶订单成交量比上年下降51.9%。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全年完成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4.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2%,保持了持续发展势头;成为我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船舶企业,位列全球船舶企业前三甲;在国资委组织的中央企业业绩考核中,连续7年被授予A级优秀企业,集团公司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向世界一流企业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波澜不惊稳航舵,让我们一起走进中船重工发展的风风雨雨中,重温那创新发展的一步步。

  理念创新,
  敢想敢干勇立潮头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技术开发的前沿和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此前,世界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为6000米。中船重工人敢于挑战极限,担负起世界首台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主体研制任务,集智攻关,突破了耐压密封、生命保障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2011年完成了5000米级深海试验,目前已在准备7000米级海试,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5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深海载人装备技术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船重工始终秉承“兴船报国,创新超越”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创造了多个第一。他们知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转换观念,创新理念,敢想敢干,不断冲破旧有思想的樊篱,才能实现自身的超越。
  AP1000是当今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安全性能最高的核电技术。两年前,中船重工凭借自身实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承接了世界上首套AP1000核反应堆不锈钢锻造主冷却管道设备的研制任务,经过项目组的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终于突破了厚壁大口径管道弯制等多项技术,并成功交付。此制造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而且实现了世界最先进第三代核电关键部件国产化。
  与此同时,我国首套国产化海洋平台主电站发电机组,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大型海水淡化成套装置,我国第一个国产化机场行李分拣系统、弱电系统等,也都出自中船重工人之手,令业界刮目相看。

  思路创新,
  坚持战略引领发展
  位于南京的中船重工第七二四研究所最初只为客户提供加工吸管等热塑产品的成套设备,经过几年的发展,转而自己直接加工生产,并把小小的塑料吸管做成了年产量200亿根、产值3亿元、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大产业,目前这个行业“隐形冠军”正在探索电子商务与分区直销,发展全国快速消费用品连锁经营的集成服务模式,大幅提升竞争力。
  利用集团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本着“有限、相关、多元”原则,中船重工近年来大力发展非船产业。现在非船产业在集团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超过40%,有效抵御了国际航运市场不景气的负面影响。
  2011年初,中船重工党组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从实际出发,确定发展思路,制定了“把握大势、强化创新、开拓进取、科学发展”的“十二五”发展方针,推进实施“保好军、做稳船、强力发展非船”的策略,深入推进军品、民船、非船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随着前些年风电装备的快速发展,中船重工发挥集成制造优势,成立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最初向市场提供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叶片等风电设备,发展到向市场提供850千瓦、2兆瓦等风电机组,目前已经拥有重庆、新疆、内蒙古等地的风电场,从事风电场的开发运营,成为在风电装备领域富有竞争力的企业。

  技术创新,
  勇攀高峰促进发展
  船用主机是船舶的关键设备,国际上普遍采用曼公司、瓦锡兰公司两大公司的专利技术进行生产。中船重工于2008年启动中国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研制,历经三年的奋力攻关,到去年11月全面完成产品,并通过了中国船级社的认证,首台机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60%,批产后将进一步达到90%以上,对提升我国柴油机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船重工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集团公司科学发展的战略基点,充分发挥集团公司28个研究院所的科研优势,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和坚强保障。
  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国际海事组织对运营船舶在节能和效率等方面要求不断提高。中船重工瞄准绿色造船,在国内率先研发低碳船舶,重点在新型32万吨超大型油船、11万吨阿芙拉型成品油船等船型上充分应用绿色环保设计,顺应了市场发展方向,达到了国际同类型船舶制造水平。
  在过去一年里,中船重工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8个项目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申请专利1762项,其中发明专利986项;获得专利授权1008项,其中发明专利308项,有力支撑了集团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体制创新,
  激发活力助推发展
  位于洛阳的中船重工七二五所,专业从事船舶材料研究,经过七年多的发展,已经成功地从单一保军转变为军民融合,从服务造船行业转变为服务国民经济多个重要领域,从传统研究所转变为现代高科技集团,2011年收入突破50亿元,新申请专利150项以上,为国防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开拓了新路。
  体制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适应竞争需要。中船重工从市场需要出发,积极构建高效运转、快速反应、富有竞争活力的管控体制。
  中国重工是中船重工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2009年上市时集中了中船重工所属优质船舶配套资产。2011年,中船重工将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等4家船厂资产注入中国重工,并获中国证监会2011年度并购重组案例奖第1名,不仅为中船重工民船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社会公众分享造船业发展业绩提供了机会。
  中船重工旗下有不少科研院所,多年来沿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近年来,不少院所探索突破传统管理体制,构建“一所两制”,加快科技产业发展,加速向公司化管理的科技型企业集团转变。

  机制创新,
  营造环境激发干劲
  “蛟龙”号的主驾驶叶聪,是中船重工七○二所科研人员,在几年前参与“蛟龙”号研制时,他只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经过几年的锻炼,他被委任为主任设计师,并迅速成长起来。2006年,他被派往美国参加深海科学考察,成为我国下潜至3000米深海以下的第一人,为“蛟龙”号顺利完成各项深潜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像叶聪这样,在中船重工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骨干还有很多,他们为中船重工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强大的人才力量。
  机制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中船重工致力于机制创新,重点在用人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上下工夫,不断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干劲。目前,中船重工共有工程院院士1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万余名,掌握精湛技艺的高级技能人才1000余名,他们活跃在中船重工科研生产的各个岗位,为集团公司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船重工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强化创新为主攻方向,以调整结构为突破口,力争经济总量超过1900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建设世界造船强国而奋斗。

来源:光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15 23:32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