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4|回复: 3
收起左侧

振华重工 瞄准世界第一 勇立创新潮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7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

核心提示:从13个人、100万美元起步,振华重工多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在世界集装箱机械生产领域占有领先地位之后,又在加速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扩展。振华重工组建了以研发、改进和合作创新为核心的三个创新体系,即以博士后工作站、陆上重工设计研究院、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相关部门和单位为主体的“一站二院七部九基”的科技研发体系,持之以恒地创新、创造、创业,让振华重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刚刚过去的2011年,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获颇丰:海工配套件产品一举中标新加坡Swiber公司海洋石油铺管船全套甲板设备,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将铺管系统推向国际市场;振华重工承建的美国新海湾大桥钢结构项目完工,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承担大规模复杂钢构桥梁的建造项目,让世界顶级桥梁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完成4000吨全回转浮吊
  2004年,振华重工接到了研制亚洲最大的4000吨全回转浮吊的任务。“超过900吨的浮吊都依赖进口,我们还没有尝试过做千吨以上的浮吊。”振华重工海工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严兵回忆当初的研发情景时说,“那时从国外进口的最大起重量的浮吊也就是3800吨,国内无论是从钢材、制造设备、制造技术都没有达到能够承受4000吨重的水平,可以说,我们是硬着头皮接下这个任务。”
  从浮吊的吊钩、臂架等环节入手,严兵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两年半之后,严兵他们漂亮地完成了任务,而且攻克了高强钢的焊接工艺和技术、自重超过90吨超大型负荷4000吨级吊钩的制造工艺技术,并自主完成了包括电控、安全保护和主要机电配套等核心部件的全部设计与制造,实现了技术和产品的跨越式升级。
  这样的研发故事在振华重工不胜枚举,振华重工总裁康学增告诉记者,在创新方面,振华重工有一个目标,即“每年至少创造一个世界第一”,以此推出新产品,实现市场和产品的多元化,振华重工多年来始终践行并兑现这一承诺,不断涌现出新的“世界第一”:比如,用于自动化码头的双小车岸桥、大梁升降式岸桥、世界最大的折臂大梁岸桥、世界首创的800吨风电安装打桩船,还有即将成为世界第一的12000吨全回转浮吊、即将成为世界第一的港珠澳隧桥特大工程配套海工装备等。
  正是凭借着要做“世界第一”的劲头,振华重工在1992年成立当年,就获得加拿大温哥华港的第一份海外订单,成为其走向世界的起点。截至“十一五”末,振华重工已拥有20多项世界领先的重大核心技术、29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7项上海市重点新产品。振华重工目前已经申报专利297项,获得授权168项。其中,国际专利申请94项,国际授权专利10项。

  让创新成为系统工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码头、港口机械产品需求下降,振华重工一度面临订单下滑和国际激烈竞争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挑战,振华重工选择了转型升级之路,转而进入海洋工程领域。
  转型之后的振华重工立即显示了创新方面的雄厚实力,继成功研制亚洲最大的4000吨全回转浮吊之后,2007年又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世界单机最大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攻克并掌握了海洋重型装备全回转浮吊设计、制造、安装和测试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和产品的跨越式升级。振华重工科技管理部经理张振雄说:“当外界知道振华要发展海洋工程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两年的积累。正因为具备基础实力,振华才能稳扎稳打地迈入海工市场。”
  振华重工的创新实力源于其完整的创新系统。振华重工组建了以研发、改进和合作创新为核心的三个创新体系,即以博士后工作站、陆上重工设计研究院、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相关部门和单位为主体的“一站二院七部九基”的科技研发体系;以项目实施和应用为依托,以技术工艺人员为主体的持续改进体系;以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合作创新体系。
  康学增告诉记者,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围绕市场做文章,只有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才能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振华重工提出了以创新引领“三个市场”的战略。
  首先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港机市场,比如振华重工首创的一次可吊2个40英尺箱集装箱的岸桥,可提高效率50%以上,结束了世界上起重机一次只能装卸1个40英尺箱的历史;其次是以科技创新带动大型海工和大型钢结构市场,2007年打捞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全球瞩目,振华重工设计制造的“华天龙”4000吨全回转浮吊为此一显身手,保证了沉船平稳起吊出水,它向全世界宣告,过去只能由西方国家设计制造的巨型设备,今天中国人也做出来了,而且做得更大更好;第三是以科技创新开拓能源环保与海工配套件市场,比如2011年,振华重工交付了一艘海上风电800吨全回转起重船,这是从事潮间带海域风电起重、安装作业最大的海洋工程船舶。由于振华重工持续研发出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海洋平台配套新设备,国际海工市场的大门已经向振华重工打开。

  人才战略铸就辉煌
  振华重工多年来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依靠的是一支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截至目前,振华重工共有近2800名科技人员,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近70%;40岁以下科技人员所占比例为90%;打造了一支近3000名持有国际高等级证书的焊工队伍;企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获得了交通运输部2010年“科技杰出成就奖”称号、交通运输部2010年“优秀科技人员”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库。
  振华重工如今已经形成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育得出”的人才机制。严兵说:“公司的研发团队基本上都是国内培养的人才,企业鼓励创新,但同时也给研发人员宽松的环境。振华每年都创造一个世界第一,在成绩的背后,科技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
  善用人才能留住人。振华重工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蓄水池”,大力引进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比如振华重工引进了拥有丰富海工建造经验的刘震博士,并组建项目团队,确保了自升式钻井平台“振海1号”的顺利实施。现在,振华重工还与高校构建紧密合作关系,引进优秀毕业生,这为企业保持永续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为振华呐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9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振华重工还是相当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中国很大,海工圈很小,我们共同参与一个项目,换一个地方,我们接着在一起。该群聚合曾经的友谊,亘古不变,让志在中国海工的好男儿互帮互助、项目交流、行业讨论、跳槽咨询……欢迎加入QQ群:中国海工圈---2219202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16 05:24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