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中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关船舶工业的发展规划,例如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
2015年)》、《船舶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和 《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船报废更新补助专项资
金管理办法等。这些发展规划及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政策,极大地鼓舞
了船舶行业,对中国船舶工业保持生产增长、推进结构调整、稳定造船订单、扩大船舶市场发挥
了重要作用。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CANSI)的分析,中国船舶工业的经济运行主要特点为以下几点。
首先,造船总量再创新高,骨干企业优势凸显。骨干造船企业、集团凭借技术、管理先进的
优势,造船完工量再上新台阶。其中上海外高桥造船年完工量突破800万载重吨,大连船舶重工
集团超过600万载重吨,江苏新时代造船、江苏熔盛重工各超过400万载重吨。中国去年造船产量
突破100万载重吨的企业达到22家,比2010年增加了3家,前10家企业造船完工量为3654万载重吨,
占全国总量的47.7%。
第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细分市场找准定位。2011年,船舶企业为适应市场变化,调结构、
转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瞄准高端船型的开发,陆续承造、交付了系列新船型。例如,沪东中华
承接了4艘17.2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 (LNG)船和4+2艘万箱集装箱船订单,江苏扬子江船业和大
船集团分别获得25艘10000箱集装箱船和4+2艘万箱集装箱船订单。
还有大型造船企业加快进军海工领域的步伐,中型造船企业也积极进军缝隙市场,获得了较
好的业绩,其中,浙江造船公司的海洋工程辅助船,广船国际的成品油/化学品船,黄海造船公
司的客滚船在船舶市场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第三,科研开发进展顺利,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高技术船舶研发设
计取得突破,成效显著。沪东中华自主研发了4型LNG船,其中,采用低速柴油机加再液化装置推
进的17.2万立方米LNG船获得了埃克森美孚/商船三井LNG项目的4艘实船国际订单,实现了中国造
LNG船出口零的突破。中船集团公司所属造船企业和研究所还完成了一批万箱船、工程船、特种
船的设计开发,技术储备明显增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承担的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
要进展。
第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为应对船市危机,并购重组、转产、淘汰成
为2011年造船业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批实力强的企业抓住国际船市变化有利于行业调整的时机,
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兼并重组,增强企业实力;一批不适应船舶市场发展的中小船舶企业
已开始逐渐退出船舶市场。
例如,扬子江船业全资收购江苏中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江苏鑫福船厂40%的股权、浙江欧
华全资收购德兴船舶公司、中航技收购山东威海船厂70%的股权、熔盛重工收购安徽全柴集团、
中国南车与广西玉柴强强 “联姻”成立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国内造船企业还通过收购海外品牌企业、设计公司等提高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潍柴集团收
购欧洲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法拉帝;扬子江船业收购并控股新加坡船舶及海工设计公司CSM
T,中交股份收购海工设计公司F&G,韩通重工收购德国设计公司等。
第五,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应对风险能力。面对船价下降、成本上升等问题,中国船舶业界
积极采取措施,力争提高商品的质量及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危机中寻找商机 最后一个特点为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取得突破。2011年,国家为大力发展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相继出台了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创新发展战略 (2011~2020)》等一系列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中国船舶企业积极贯彻落实 《规划》精神,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开发、交付了一
批先进产品。其中包括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的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我国首座完全自主设计的3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南通中远船务工程
公司的自升式海上风车安装船、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的世界首艘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浙
江造船公司的全球首制GPA696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中集来福士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CO
SLPIONEER)为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北海成功钻出石油。
2011年,中国承接的海工装备订单明显增加。据统计,中国造船企业家企业共获得18座 (艘)
海工装备订单,成交金额接近50亿美元 (未含海工辅助船和工作船),约占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额
的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