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将实现经济总量2000亿元,造船完工总量达到1600万载重吨,低速机产量达到450万千瓦,形成年产5~6座(艘)主流海工装备的能力 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上,上海市国防科工办副主任张华芳透露,2015年,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实现经济总量2000亿元。
张华芳介绍,上海船舶工业的“十二五”发展将紧紧抓住全面建设造船强国和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战略性新兴产品这一战略机遇,在国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政策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在继续做强船舶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海洋工程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创建和培育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上海长兴岛),全面提升绿色造船能力、品牌竞争能力、信息化造船能力、船舶与海工配套发展能力和军民融合能力,实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的历史性跨越。
“十二五”期间,上海累计造船完工总量将超过6700万载重吨、约2436万修正总吨,其中,2015年的造船完工总量将达到1600万载重吨、约581万修正总吨。低速柴油机产量将达到450万千瓦。在海工装备及其配套产品方面,上海市在未来5年将提升主流移动式海洋钻井平台、主流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等海洋工程装备代表产品的制造能力,突破大功率中压柴油发电机组、动力定位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的成套设计制造瓶颈;以提高前期方案设计能力和工程总包能力为核心,重点建设外高桥、长兴岛、临港等海洋工程总装和配套基地;全面推进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这三大板块产业化,在2015年前达到年产5~6座(艘)主流海工装备的能力。
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龙头,长三角地区已经凭借企业规模和造船产量成为世界最大造船基地之一,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滞后影响的逐步显现,该地区船舶工业的发展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顺利实现苏、浙、沪三地造船业未来发展目标,张华芳指出,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产业发展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船舶工业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变,实现从以造修船为主向造修船、配套、海洋工程协调发展转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做强做优船舶制造业,大力提升船舶配套业整体水平,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率先实现由大转强。
“今后几年,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都应聚焦于‘创新’。”张华芳认为,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实行研究机构、高校在科技资源,尤其在研发工作平台上的相互开发和共享;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产业同构,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企业在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和品牌,以实现适度竞争、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并逐步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集群发展。
与此同时,为推动长三角地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持续、协调发展,张华芳建议,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三地船舶主管部门和造船工程学会可联合开展长三角地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建立并逐步完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搞好产品结构调整,形成各自的优势,实现品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