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十二五”规划来看,中国已剑指深海,且雄心勃勃(预计“十二五”期间总投资将达到2500亿–3000亿元)。那么,作为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支撑力量,中国船级社(CCS)能否提供足够的助力?
规范标准体系日臻完善
与船舶规范标准相比,中国海工规范标准发展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沿海大陆架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各种平台检验业务也随之增加。从1978年起,船检局即着手研究制定海洋工程检验规章和规范。1980至1984年间,首次公布了移动式钻井平台检验暂行办法、移动平台规范、固定平台规范及平台安全规则等,随后的十余年间,又陆续制定了包括规则、规范、规程和须知在内的一系列海洋工程检验规章,使海洋工程规范体系逐步充实和完善。
CCS海工规范标准体系发展迄今已走过了30余个春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法定入级检验到竞争第三方发证检验,从浅海迈向深海的成长过程。近年来,伴随中国海上油气资源开发节奏的加快,CCS规范标准体系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随着CCS实力的日益强大,其影响力在国际海事界也与日俱增。比如,在IMO的MODU规则修改方面:CCS积极参与通讯组的工作,防爆电气设备和电缆的内容就是完全按照CCS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向DE51次会议提交了关于“防火”方面的提案,并得到采纳;向DE52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危险区划分”的提案,并得到采纳等,这一系列之举,为中国在国际海事界争得了更多话语权。
国际合作打开技术桎梏
中国海工检验刚开展时,为提高我国海工检验水平,船检局采取了聘请外国验船师来华咨询、派员赴国外考察等措施,以引进国外海工检验技术,并分批派遣验船师赴挪威、英、法等国培训。
通过与外国船级社持续多年的合作,中国海工检验水平迅速得以提升,在海工入级与法定检验领域,CCS作为国家船检主力军的作用日益凸显。对CCS而言,非常看重第三方检验,因为第三方发证检验项目有别于入级与法定检验服务,它不受本国政府的政策保护,完全置身于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是全球船级社综合实力的激烈较量。显然,CCS要想成为世界一流船级社,就必须翻越横亘在面前的这座大山––第三方检验。
2003年,机会终于来临。ABS向CCS提出要在海工第三方发证检验项目上的全面合作的意愿。当时,ABS以其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在国际海工服务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享有很高的威望和知名度,他们也是最早进入中国海工市场的国外船级社。但是,由于价格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原因,ABS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大不如以前,而价格成本与人力资源正是CCS的优势所在。显而易见,ABS与CCS合作一方面可以使海工第三方检验的投标价格大幅降低,进而提升竞争力,保住市场份额;另一方面,CCS通过与ABS合作,可以获得涉足深海项目的机会,积累项目经验,同时锻炼队伍,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期在未来获得独立完整的大型项目。正是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前提下,CCS与ABS一拍即合,在2003年1月,双方合作中标了第一个深海海工服务项目“惠州19-3/2/1”。
之后,CCS与ABS的海工合作越来越频繁,深海平台中标项目接二连三,如“渤南”、“陆丰13-2”项目等,其中有的是继续采取总包与分包的合作方式,有的则是双方作为联合体进行投标,各自独立发证。
优质服务赢得客户信赖
CCS以服务国家相关行业发展大局为创新理念,加强与国内外相关行业的联系与服务,推动了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先后与中船重工、中船集团、熔盛重工、中远集团、中石油、中海油、中交建设、振华港机等高端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推民族产业不断提升影响力。
对CCS而言,与能源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不仅使两者建立了一种更紧密、更深入的互惠合作关系,还能使CCS更早地获得项目信息,更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经验,做好合同前的服务工作,真正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及时跟踪和尽早介入重大项目,在项目竞争中占得先机。目前,CCS与中海油有限公司在固定式生产设施方面,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移动平台方面,与中石油集团海洋工程公司在移动平台方面,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固定生产式生产设施和移动平台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合作,深得客户的信赖和好评。
多年来,CCS在积极跟进三大石油公司的国内业务的同时,还跟进了国际业务,并逐步建立能够适应客户需求的海工海外检验服务能力。另外,CCS还利用现有与国外油公司的合作项目,谋求国外公司在国内外的其他项目。
据悉,从2006年起,CCS海工新建项目快速增加,获得了大量订单,承担了所有国内公司的新建移动平台入级和法定检验项目。2008年,CCS固定平台第三方检验的市场占有率已达90%以上。
未来发力剑指深海
面对中国政府雄心勃勃的“十二五”蓝海战略,以及未来巨大的海工市场,厚积薄发的CCS,对于“十二五”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对于未来发展,CCS总裁李科浚强调,“十二五”期间,CCS要紧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加快技术储备,提升技术能力,加快发展速度,做好迎接这轮大发展的准备。
首先要将500米以内的深水区域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主攻目标,从检验技术、人才队伍、对外服务品种等方面填平补齐。在浅海技术方面,要制定浅海技术能力优化提升计划,从规范、产品、审图能力建设等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末浅海技术能力和服务品牌可与任意船级社比拼。深海领域,要积极探索与石油公司和海工制造业的技术和项目合作,逐步实现业务发展重心由“浅海”到“深海”的转变。
另外,要加强规范体系和检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深水浮式生产系统结构专业、深水海管、深水水下生产系统三个专业方向的规范标准研发工作。积极参与工信部“深海半潜式平台设计标准体系及国内外规范标准应用研究”工作;《深海半潜式平台设计规范》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完善并提升CCS海工规范体系。开展边际油田、陆岸终端等新型油气田开发形式的研究,将业务领域向下游延伸。全面突破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核心检验技术,跟踪研究国内外海洋开发的最新技术,并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始终保持CCS在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在国际合作中提升竞争力
在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作为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支撑力量,中国船级社与国外船级社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深海平台项目,或双方作为联合体进行投标,或采取总包与分包的合作方式,实现了业务上的良好组合,提升了竞争力。中国船级社是一个在国际合作中凸显竞争力的典范。
通过实施国际合作战略,共享资源与优势,并让双方的资源与核心竞争力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取共同利益,这是合作双方十分关注和期待的。实施国际合作战略,是迈向并融入全球市场的必然选择,是成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国际合作是全球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合作中扩大自身的竞争力不失为一种明智而又聪慧的方向。
但是,在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合作中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了焦点。应该说,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力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要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借助外国的各种优势,使之实现互补,从而加快我国的发展进程。
无疑,竞争是极其残酷无情的。但是,竞争与合作并不是水与火的关系。相反,合作意味着机会,合作意味着生机。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要想增强竞争力,就必须有诚意地参与合作,而不是相互抵触。中国船级社与国外船级社的合作给我们一个启示,这就是在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抓紧实施国际合作战略,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外资源,以提升国内国际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