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9|回复: 1
收起左侧

"海洋六号"第23次科考凯旋 顺利返抵广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6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海洋六号"23次科考凯旋
顺利返抵广州

1.jpg -->

2.jpg -->

首次执行远洋科学考察的“海洋六号”船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胜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全部科考任务返抵广州。
  自2011628日从广州起航,“海洋六号”船面临着作业海区海况差,人员及船舶、调查设备尚在磨合等多种不利条件。本次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杨胜雄说,为全面完成任务,“海洋六号”船全船68位远洋科考队员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充分发扬了“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表示,此次“海洋六号”完成了四大任务。一是完成了为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 米级海上试验的警戒与保障任务。在深潜试验区开展了温盐深(CTD)测量和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测量,为“蛟龙号”3次下潜提供了警戒与护航。二是完成了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调查、地质取样等科学考察任务,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义务。三是完成了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与环境基线调查。四是完成了“蛟龙号”更大深度海试选区的调查,为采矿冶炼试验提供了实物样品。
  经过120天的远洋科学考察,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活动首次发现了多期成矿结壳,并在平顶边缘表层沉积物之下再次发现浅埋藏板状结壳;成功利用光缆深海浅钻设备大规模开展调查;首次在水深超过7000米海区获得了新调查区地形地貌、沉积物和环境资料,为“蛟龙号”下一步海试提供了基础资料。航次期间,科考人员还进行了样品现场测试、生物培养等。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马申达表示,本次远洋科学考察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海洋六号”船特色的大洋调查模式,培养和锻造了一支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的优秀团队,为今后从事大洋航次工作提供了队伍保障。
  据了解,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第23航次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主具体执行。本航次是“海洋六号”船2009年入列以来执行的首个远洋航次。

  “海洋六号”科学考察活动在本航次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科考成果

  ——了解调查区海山富钴结壳的分布状况,扩大了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的选区范围。通过对已调查海山区的地质补充调查和初步评价,进一步查明了富钴结壳分布规律。调查中首次发现了多期成矿结壳,并在平顶边缘表层沉积物之下再次发现浅埋藏板状结壳,这一发现对资源评价和结壳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成功利用光缆深海浅钻设备大规模开展调查。在7座海山完成了70余次光缆浅钻的取样作业,最长获取到1.36米的“白加黑”结壳岩芯样品,设备工作正常。该设备的成功应用将带动我国更多海洋调查设备从电缆时代走向光缆时代,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料质量。

  ——首次在水深超过7000米海区(更大深度海区)开展调查,获得了新调查区地形地貌、沉积物和环境资料,为“蛟龙号”下一步海试提供了基础资料。

  ——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海洋六号”船特色的大洋调查模式,培养和锻造了一支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的优秀团队,为今后从事大洋航次工作提供了队伍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国对深海以及极地的科考力度应该加大,作为海洋开发的先头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1 13:36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