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计国庆前,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将出现在福州白马河、安泰河上。
昨日,记者了解到,鼓楼、台江用于内河旅游的8艘画舫,目前已在闽侯闽江造船厂进行造船工作,其造船班子来自于福州方氏木船造船世家传人方诗建的团队,造船的12名师傅均为目前世界上在造最大“郑和宝船”的建造工人。
据方诗建介绍,在造的8艘画舫为仿古游船,其中有6艘将投放在白马河,长6.6米,宽1.86米,吃水0.53米;另外2艘投放在安泰河,长4.1米,宽1.26米,吃水0.46米。画舫为木制船身,纯手工打造,顶棚为木质琉璃瓦,并配有电瓶式动力和人力动力。目前,6艘用于白马河上的画舫已开始建造,2艘安泰河上用的画舫暂未开工。
“别看船小,用的可都是传统的福船工艺,纯手工打造,没有几十年木船制造经验的师傅,还没办法造。”方诗建说,这8艘画舫采用水密隔舱、把水口、捻缝等福船工艺制造。
昨日,记者来到闽江造船厂探班,其造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6艘白马河画舫已具雏形,正在进行报检手续。
画舫与福船有所不同
正在制造的画舫两头宽,底部较为圆滑,在外形上与大家所熟知的福船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福船在外形上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底尖,适合于海上航行。
那么,内河游船为何不按传统福船设计呢,外形差别那么大,也是“福船”吗?
“福船更多的是一种概念,在福州地区曾经出现过多种船型,用的是传统的福船制造工艺,都可以称为福船。”方诗建表示,这种画舫也是“福船”的一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鼓山附近等郊区的内河里,出现过这样的船型。这种船体形小,吃水较浅,多用作渡船,当时的人们摇着船在内河边上割草。只是,目前这种船已经消失在内河之中了。
方诗建表示,由于内河水位浅,不适合造尖底船。同时,尖底船摇摆度大,不适合用作内河观光游船,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便决定设计为画舫。
吸收福船“水密隔舱”技艺
在方诗建看来,这8艘画舫都是小船,不难造。
然而船虽小,却将传统福船工艺的精华都浓缩于一身。其中,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密隔舱”技术,也被用于画舫的制作。
“水密隔舱是先祖根据竹子的原理发明的。”方诗建指着船舱尾部的一块木板说,这样的隔舱板把船舱分成若干舱,各舱彼此独立,就像一节一节的竹子一样。当船舱漏水时,可将水限制在局部船舱,这样船体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另外,由于隔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接,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增加了船整体的横向强度。
同时,记者看到在隔舱板旁边有一个洞,里面连接着一个水槽。方诗建介绍,下雨天的时候,雨水通过水槽流出船外,减轻了船的负担。
船上每块木板都代表龙的一个器官
记者发现,在船厂的一角,有几名师傅正蹲坐着,拿着几块木头在一块木板上比划着,木板上还有许多线条。
师傅们介绍,那块木板叫画样板,船上所有木材的大小、弯度和拼接都是在画样板上完成,再装到船上去的。比如说,用作肋骨的木材需要先在画样板上确定弧度,然后师傅再根据确定下来的弧度,对木材进行修改,接着选择另一块大小、切口合适的木头,通过榫接技术,拼成一个完整的肋骨。
方诗建说,在他们造船人的眼中,一条船就是一条龙。船上的每一块木板,都代表着龙身上的一个器官。
师傅们在画样板上对木材进行选择修改后,根据顺序将这些确定好的“器官”装到“龙”的身上:龙骨、尾轴管(用于安装螺旋桨)、尾龙骨、肋骨、龙骨翼板、龙骨付翼板、底板、玄侧板……“船体打造成型之后,还要加设顶棚,对船上各细小部件进行加工安装,最后涂抹油漆才算完工。”方诗建说,这样的一艘画舫大概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把水口的制作只能靠师傅的经验
“把水口比水密隔舱更重要,如果不把握好把水口的位置,再好的船都会沉。”方诗建说,把水口的重要性,只有传统的造船者才会懂,这是教科书上所没有记载的内容。
所谓的把水口,指的是位于龙骨与肋骨、尾轴管等处的接口,处于无法进行捻缝(用水竹丝和油灰混合制成的一种防水涂料,涂于船体木头与木头之间的缝隙,防止船体漏水的一种技术)的位置。在这些接口附近挖一个口,用一个木栓穿过去,把缝隙填上,防止水从缝隙中透进船里。
方诗建说,在铺龙骨的时候,就要计划好把水口的位子在哪里,由于各个接头的大小、规格都不统一,每艘船需要的把水口数量也不一样,把水口的制作只能靠师傅的经验来操作。
另外,要让船正常浮于水面而不下沉,捻缝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的一艘船,由一个师傅来捻缝,估计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方诗建说。 | | 来源:东南快报 |
|
-
一名师傅在测量船体
-
方诗建左一带领师傅们抓紧赶工,船体已经初具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