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海洋所“科学一号”科考船圆满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委西太平洋夏季科考航次,今天上午返回青岛大港码头。本航次中,我国科学家在西太平洋海域首次成功布放并回收6100米深海潜标,并成功实施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的海试实验,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水下滑翔机方面的技术封锁。
科考队员在西太平洋西边界流区的关键海域成功回收了2010年冬季布放的6100米和3200米两套深海潜标,并重新布放了3套深海潜标,收放潜标总长度达2.1万米以上。这是目前中国科研界在深海布放的最深潜标,观测数据将有助于研究西太平洋环流对于我国旱涝形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介绍,海洋环流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借助深海潜标能够获得长时间序列的海流的数据,从中发现变化规律,然后用于气候和环境预测。
本次科考还成功实施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的海试实验,取得了宝贵的科学数据。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在西太平洋超过4000米的水深处连续多次下潜,最大深度接近1000米,各项指标均表现正常,滑翔机在实验后被成功回收(上图)。
据了解,“科学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7月4日起航,历时31天,航程超过7000海里。搭载了4家科研单位42名科学考察团队员,中科院海洋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袁东亮研究员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 | | 来源:大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