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级“水密隔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细秀(右)和市级“水密隔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三济(中)在给徒弟刘登传传授“水密隔舱”关键技术。
宁德网消息(颜凑 庄严)12月20日,在位于蕉城区漳湾镇码头的漳湾造船厂,在冬日的阳光下,忙碌的造船技工们正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劈木、铆弦、上油……十多艘“福船”正渐渐成型,蓝色的大海,正期待它们扬帆远航。
省级“水密隔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细秀(右)和市级“水密隔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三济(中)在给徒弟刘登传传授“水密隔舱”关键技术。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了政府的扶持,我们将不再担心祖传技艺失传了,我们有信心让福船技艺传承下去!”在正在制造的一艘福船上,刘细秀一边指点侄儿刘登传造船中榫接、艌缝等关键技术,一边高兴地说道。
刘细秀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蕉城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骄傲地说道,“水密隔舱”结构和舵的设置,被称为中国古代船舶的两项重大发明,漳湾福船承其衣钵,一脉相承。整船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牢固,并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若干舱,各舱彼此独立,当船舶漏水时,可将水限制在局部船舱,其结构的科学性与功能造型美感,堪称“中华一绝”。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我省沿海特有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目前,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传承是靠“师傅头”代代相传的经验及制造技艺仅靠口传身教,再加上建造木船是一个既专业又辛苦的行当,经济收入微薄,对年轻人无吸引力,该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全省仅晋江市深沪镇、蕉城区漳湾镇有传承人。在宁德的漳湾,目前仅存约40名传承人,受铁壳船的冲击,一年造出来的福船才近百艘,多年来福船市场可以说是在惨淡经营。
漳湾造船厂厂长、宁德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三济说,11月15日,由宁德蕉城区和晋江联合申报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漳湾福船名闻天下,全国各地订单纷至沓来,明年将承接200多艘大小福船的制造,预计产值将达到200多万元。
如今,刘三济对于福船的美好发展前景充满**,他告诉记者,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漳湾福船制造技术优势,是打开市场最有力的资本,出路的关键在于改变单兵作战的经营模式,整合技术、资源等优势,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运作,最终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蕉城区文体局局长苏方金说,为有效传承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政府已制定了2011年至2015年的保护措施,竭力打造“福船”文化品牌。对造船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将对漳湾福船以及传承艺人实行重点保护,建立传习所,将传承人的实践场所列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着手建立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档案室和展陈馆等,并联合旅游公司将漳湾造船厂开发成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