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01|回复: 4
收起左侧

“远望一号”的传奇一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6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摘要】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

江南造船厂人欢迎游子归来。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队伍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金秋10月近末的这些天里,位于江阴市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基地内,时时飘荡着这样的歌声。歌,原本是写给那些为中国航天远洋测量默默奉献的人,但此次,他们把这首歌献给一艘在陪了他们整整32年后即将离去的船––远望一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老一代远望人 送别故友
    10月21日下午5时许,落日的余晖洒落长江深水岸线的江阴码头,为静静停靠在那里的远望一号披上一层金黄纱巾。千百人的注视下、32秒汽笛鸣响中,进行着一场为它送行的简短仪式。从此时起,远望一号将正式退出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舞台,被赠与曾一手打造它的江南造船厂,用作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而供市民参观。
    没想到第一次登上远望一号就是为它送行的时刻。“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曾44次远征,足迹遍布三大洋逾44万海里,圆满完成57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被称作中国的‘海上科学城’。”这样的描述,见于舱内的船史陈列室。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属于远望一号的时代,一段属于远望一号的辉煌。
    为了这次送行,许多如远望一号已完成航天远洋测量使命的老远望人都来了。苍苍白发、颤巍身形、蹒跚脚步聚在了那满是离情别绪的黄昏码头。“老朋友要走了,得来送送。”年近8旬的远望一号第二任船长严骏华对记者说。
    他们当中,时间最长的已离开“老朋友”几十年。再次踏上远望一号的甲板,老人们早已激动得热泪盈眶。“没变,只是这里换成不锈钢了。”70岁的远望一号原总工程师陈道桂摸着船舷对着身边人轻叹。这话引起不知是谁的附和,“是没怎么变,老陈你去里面看,以前咱们打牌那地方还老样子。”“哦?是船长室旁边那间屋吗?我得去看看。”几个老人说着就相扶着去了。
    远望一号的船舱低窄,还有些暗塞,条件比起记者曾见过的最新一代远望6号船相去甚远。但每个角落都能唤起老人们的记忆,引发一串唏嘘感叹。脚下那略有倾斜行走不甚便当的船舱过道,也曾是当年故事的主角––“老钱,记得那时候我们打乒乓球,支个台子怎么支总不平,只能一边高一边低,那样凑活着一打就是二十几年。”“记得,谁站在高的地儿谁赢呗。”
    牌友、球友、战友们相聚,总有说不完的话,七嘴八舌且行且停直至夜色渐浓。却不知谁喊一声,“老船长来了,老船长来了。”这句话的效应是那样强烈,所有的老人都探头下看,然后几乎立时向来者跑去。
    被簇拥在人群中的戴帽老者叫臧发惠,远望一号首任船长。他因为中风住院而将缺席此次聚会的消息,曾让老远望人非常遗憾。“还是老脾气,谁都拗不过他,说什么都要来。”臧老的夫人一脸关切和无奈,却很快被几个当年的老姐妹拉去嘘寒问暖,聊成一片。而臧老这边,“老船长啊,大伙刚才还说起你呢,想念得很啊。”“老船长,都说要去医院看你呢,身体不要紧吧?”“老船长啊……”
    “好好好,大伙都来了,都来了。”臧老话不多,只是不停地握手、把臂、揽肩;不停地笑;不停地看着眼前岸边那个留下他8年青春记忆的“老朋友”。有人提议在远望一号前合个影,臧老站中间。“等一等。”老人郑重地摘下帽子,连同拐杖交给助手后努力挺直,这才对着镜头,笑开了一朵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远望一号的 传奇一生
    好不容易等老人们平复激动心情,选坐一处能近距离看着远望一号的所在,记者得以听他们讲述这艘功勋测量船的前世今生。
    在正传中关于远望一号的传奇始于1977年8月31日,那是它正式下水的日子。但在陈道桂的讲述中,这个时间应该大大提前。“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升空。为满足远程运载火箭和同步通信卫星试验需要,1965年,周总理提出‘研制中国自己的航天远洋测量船’。1968年,毛主席批准航天远洋测量船研制计划,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陈老永远记得1977年5月,他第一次见到远望一号时的情形。“船身搭着架子,有些地方还在修整。”陈老当时的身份是远望一号总体技术负责人,此前他已在中国航天领域工作了9年。“远洋航天测量是一个空白,每个环节都要详细规划设计,所以要提前到船上做准备工作。”
    这个准备工作一做就是两年多。其间陈老见证了远望一号的下水,“以毛主席手书、叶剑英元帅的七律诗《远望》命名。”时至今日,他还能熟练报出船的所有数据:长191米,宽22.6米,高38米,上下9层甲板,400多个房间;最高航速20节,续航力100天。“现在看这些已不算什么,但在那时,设备技术完全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它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结束了在我国本土以外不能进行航天测量的历史。”
    远望一号下水后,陈老和所有相关人员们一起,在中国近海进行了一年多适航、检测。1980年5月1日,远望一号拉响远征大洋的第一声汽笛,会同17艘舰船浩浩荡荡远赴南太平洋。“我们是旗舰,旁边是姐妹船远望二号,再配备补给、打捞以及护航舰,浩浩荡荡,意气风发。”这一去就是两个多月,沿着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轨迹,远望一号船队顺利抵达预定海域并成功完成测量任务。
    历史性的跨越就这样一蹴而就并接踵而来。其后的20多年来直到退休,陈道桂随远望一号30多次出征。“1984年,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顺利升空,远望一号布阵大洋首次成功实施对卫星发射进行海上测量。”“1988年,在执行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中,远望一号测量精度比以前提高了5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999年,远望一号船作为远望号船队布阵三大洋的第一棒,对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实施测控。”……
    2002年陈老退休,他时刻关注着远望一号的每次远行––2003年完成“神舟五号”飞行试验海上测控任务、2005年遥送“神六”飞天、2008年,在护送“神七”飞船安全返回后,远望一号功德圆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踏海追星的远望人
    时代在发展,32年战风斗浪的远望一号先后经历了数次修造,测量设备和生活设施不断改进。对这一点,第四任远望一号船长、现中国海上卫星测控部副主任郭裕芳最为感慨。
    “我们算是第一代远望人吧,对我们来说,许多没有航线的海域,必须自己来开辟。”郭裕芳告诉记者,远航在大洋上,有许多珊瑚岛、礁冲深水中突然耸起,如果岛礁和浅滩的确切位置没有查明,“那就要摸着石头过海,非常危险。”
    郭裕芳记得,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发射时,需要在一个无人涉足的危险海域执行测控任务。“当时找不到一份完整的海图,只有前苏联的海图上在这个海域标有密密的黑点,并加注了明显的危险线。”但发射任务在即,他们必须冒险进行新海域调查。“凭手头上的资料猜谜。”郭裕芳告诉记者,猜对了,就会被太平洋放行,猜错了,就会葬身海底。
    那些日子,远望号船在危机四伏的海面上小心翼翼地减速前行。“离黑点越来越近,每隔10分钟测一次的探测仪,不断跳跃变换数字。”远望一号不时从原航线返回,又一点点前行。整整七天七夜,郭裕芳他们硬是摸索着航行了1000多海里,定了近千个航位,像梳头发似的将试验海域梳了一遍,开辟出一片安全海域和一条3300海里的安全航线。
    还有一次,远望一号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圆满完成某卫星测量任务返航途中,船舶机电舵滚轴变形、碎裂。“舵机失效意味着船失去了舵手,失去了航向。没有航向,茫茫大洋之中的远望一号船如风雨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危急关头,郭裕芳果断下令启用备用航线,缩短返航路程,船舶操作转为手动。10天后,凭借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郭裕芳带领远望一号安全抵达码头。“那一刻,大家激动地在甲板上欢呼雀跃。那种感觉真是死里逃生。”
    在郭裕芳的记忆里,除了茫茫未知的大海时常和远望人“捉迷藏”,船上今时看来已堪称古董的检测设备也会“开玩笑”。“其它不说,最早时远望一号用的电脑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超大型电脑,那个东西运算速度在当时算可以,但很多元件都是人工焊接,特别笨重而且修起来特别麻烦。”郭裕芳说有一次某重大测量任务在即,可电脑坏了,只有几天时间找出问题出在哪里,技术人员全体动员,一个元件一个元件找,终于及时排除了故障。一个多月后测量任务完成了,电脑整个也累趴窝了。“现在不一样了,都是几十台电脑联网,哪儿出问题一目了然,哪怕整台更换也很方便。”
    再就是船上设施,比起如今远望六号宽敞双人间,船上可以打篮球、看宽银幕电影的待遇,老一代远望人的远洋生活枯燥乏味得多。郭裕芳最难忘当时房间里唯一的娱乐设施––一台信号并不怎样的收音机,“难得收到几个台,跟宝贝似的走到哪儿都捧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荣归故里 重焕新生
    10月21日,远望一号沐浴着朦胧的夜色缓缓驶离江阴港,并在昨天下午抵达上海黄浦江畔江南造船厂新址。32年前,正是江南造船厂一手将它打造并放其远行。“欢迎远望一号回娘家。”昨天一大早,江南造船厂就打出这样的横幅。
    长江、黄浦江,一脉相承。昨天,两天内穿行于两地的远望一号,在“娘家”的怀抱里显得格外恬静。与前日江阴码头的离情别绪相对,远望一号的归来让黄浦江畔平添喜庆,礼炮彩旗这些只有在大型船只下水才有的阵仗,昨天被一股脑地“砸”向那艘32岁的老船。所谓游子迟归英雄凯旋,莫不如是。
    “今天是江南造船厂百年历史上重要的一天。”江南造船集团总经理南大庆昨天对着记者,历数着远望一号多年来的成绩和功勋,作为它诞生之地如今的掌舵人,荣耀之情溢于言表。而让南大庆更激动的,是江南造船厂在赐予远望一号生命的32年后,又能有机会让它在暮年焕发第二次青春。“它将作为我们的镇厂之宝,永远留在下水时的老船坞里,供市民参观,以了解中国造船史和它所承载的爱国情操。”
    南大庆所说的“老船坞”位于上海浦东世博园区内。昨天在接受采访时,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馆长聂成根告诉记者,江南造船厂的老船坞自厂搬新址后已停用多年,前一阵刚刚修葺一新打算重新开放用作中国造船史料的陈列场所。“远望一号荣归故里,老船坞重获新生,这是中国造船史上的盛事。”
    在聂成根的描绘中,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远望一号将驶入老船坞终老,在船坞边还将建起中国造船博物馆和文献馆,“如果说那里将成为中国造船文化圈,那远望一号无疑就是这个圈的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6 00:17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