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在运河畔的杭州大河造船厂,9幢旧厂房修缮一新,土黄的外墙,茶色的玻璃,让原本有些破败的厂房看起来精神了不少。与周围的刀剪剑伞扇博物馆、运河西岸艺术园,远近相闻,互相呼应,融为运河一景。
运河岸边依然保留的下水坡道,厂房里依然放置的车床,我们依稀能看见旧时坡道上的船来人往,我们仿佛还能听见昔日车床的嗡嗡作业声。
已经沉寂的杭州大河造船厂,曾是杭州船舶业的数一数二龙头企业。从昔日萌生,到盛极一时,再到如今的寂寥,她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为此我们采访了曾经在船厂工作的老船工们,为大家揭开这座船厂的身世谜底。
钱阿兴:
已入耄耋之年的钱阿兴早已退休在家。就在上个月,老人还和厂里的其他老船工一起,到现在的大河造船厂旧址转了一圈。对于这个“干了一辈子活”的船厂,钱师傅有着非比寻常的深厚感情。
1958年,杭州拱墅国营造船厂成立,1959年更名为杭州大河造船厂,此前一直在船厂做木工的钱师傅,正式成为杭州大河造船厂的第一任厂长。“当时船厂不在现在的位置,厂房也没有那么大,占地也就十来亩。”无论是大太阳的夏天还是冷风呼呼的冬天,200多名船工当时造船、修船全都在露天厂房里。
至今钱阿兴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当年挑选、搬运造船用的木头原料:我们经常到龙游、金华一带采购木头。一早起来,从杭州上火车,坐7小时到龙游,在当地住一晚,第二天天还没亮,再赶坐汽车到山上挑木头,再把挑好、绑好的木头运到山脚下,找人运回杭州。
“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厂里几个伙计一起推车赶到杭州的南星桥,把运来的木头装上车运回厂里,经常整夜通宵地搬,晚上也不回家,累了就直接在厂里的旮旯头躺下睡觉,天亮了再上班。”
尽管条件很艰苦,杭州大河造船厂却已是当年杭州乃至杭嘉湖一带人尽皆知的大船厂。造船最多的一年,一共做了14条木船,“在当时生产条件下算是奇迹了。那会儿全厂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每造好一条船,我们都在船头绑上红布庆祝。”
1959年前后,杭州大河造船厂才从原来的登云桥位置正式搬迁到现在的轻纺桥附近,经过当时拱墅区、杭州市的拨款建设,相继有了现在旧址的9个老厂房,职工食堂、职工宿舍等等。船工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罗绪荊:
如果说钱阿兴眼中的大河造船厂还只是个初生的婴儿,那么,罗绪荊眼里的大河造船厂就是个事业正在蒸蒸日上的青年。
大学期间主修船体、机械专业的罗绪荊1962年进入杭州大河造船厂工作,从进厂开始就在技术科从事技术钻研。
据介绍,整个70年代,大河造船厂先后有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100多名年轻人充实到船工队伍中,给造船厂的船工队伍增添了不少年轻人的欢笑声,也带来了巨大的知识技术革新动力。
1967年,大河造船厂自主研发的第一艘机动水泥结构客运船下水试航,告别了大河造船厂之前只制作木结构手划船的时代,生产出了第一条机动船。“1966年8月接到杭州航运局的订单,1967年春天我们自主研发出第一艘客运船,载客60人,先后一共制作了12艘类似的客运船。”
接下来,大河自主研发的路子越走越顺。
1971年间,由杭州大河造船厂自主研发的警卫艇被分别用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专用。
1972年间,由杭州大河造船厂自主研发的200吨油轮,用于上海黄浦江的外轮加油,并获成功。
1975年,大河造船厂开始生产登陆艇,后来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门定点生产厂家。
“可以这么说,上世纪70年代是大河造船厂的全盛时代,生产技术在杭嘉湖一带领先,造船的业务量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这样的说法,在钱阿兴和钱根木那里也得到了证实。钱阿兴介绍,上世纪70年代,大河造船厂的职工人数达到了近900名,是大河造船厂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间。也正是在70年代,大河造船厂创造了一年制造各类船舶90条的最高纪录。
“当时别说是生产车间,就是我们技术研发部门,也经常主动通宵加班。我还记得,厂里会给每人准备一个馒头,一碗粥当夜宵,现在想想那日子虽然很苦,却是苦中有乐,大家都有股齐心协力的劲。”
钱根木:
钱根木同样属于上世纪70年代充实到大河造船厂的年轻人当中的一员。
当时高中毕业的他在杭州某中学任教两年后,被分配到船厂,从钣金工开始做起,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接任杭州大河造船厂厂长。
钱根木见证了大河造船厂的转折。
“1974年刚进场的时候,厂里业务很忙,到了80年代中期厂里已经出现亏损,不得不发展造船以外的其他行业。”
据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部队登陆艇暂停生产,在民用船只上,由于受到运河航道的限制,大船吃水深很难制造,小船的业务量日益减少。
1988年,由大河造船厂设计制作的钢结构环城北路人行天桥建成,标志着大河造船厂开始涉及除造船以外的其他行业。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间,杭州大河造船厂先后制造了金衙庄人行天桥、南星桥人行天桥、清泰拼接立交桥等10座钢结构人行天桥。
此后,大河造船厂还参与研发了多种民用产品,如电动自行车、高压静电除尘器等产品。
虽然造船的业务不像以前那么繁忙,不过在钱根木记忆中,当年年轻人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是厂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厂里原来规定的是早上7点半上班,下午4点半下班。不过年轻人多了,大家晚上吃完饭,总会自觉到厂里加班。”
“青年号”、“雷锋号”就是在那时诞生的。“原本船工们从家到厂里上班,从运河对岸走到修船车间,走路得花一个多小时,如果坐船10分钟就够了。”当时青年突击队的几十号人,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制作了“青年号”、“雷锋号”两艘钢质机动船,船工上下班直接乘船过河,更加方便了,附近的居民来回也可以坐船。
这几天,钱根木都在忙着联络大河造船厂以前的老厂长、老船工们,收集船厂原来的老照片、旧资料。“我们几个老同事的想法,希望以后船厂里能有一块地方,展示船厂的历史。”
他们的心里已经有了未来展馆的规划:在厂区中心广场,可以保留原有的修船索道,选一艘体型比较小的登陆艇做展示,毕竟登陆艇是上世纪70年代大河造船厂的一个重要业务。在室内部分,收集一些老照片、旧资料展示一下杭州大河造船厂过去的历史。“我们的想法,展馆只要很小的一个房间就够了,能让后来的年轻人知道杭州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造船厂,有这样一批人曾经在这个旧船厂里做工,造过很多船。”
随后,记者从负责整修大河造船厂的杭州运河集团了解到,经过整修后的大河造船厂计划在今年国庆节亮相,不过整修后的大河造船厂将如何利用,布置怎样的业态结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在征求包括大河造船厂老船工在内的各方人士意见。
据了解,杭州运河集团将对杭州市区境内,从起点余杭塘栖,终点至杭州三堡船闸的39公里长的运河沿岸的不同区域范围进行综合保护。像大河造船厂类似的工业遗存的综合保护工程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此外还有如近两年在杭州市区运河段的一系列综合保护开发工程:对原杭州土特产仓库进行保护修缮,改建成杭州刀、剪、剑博物馆,原杭州长征化工厂改建的西岸艺术园区,原杭一棉厂房改建为杭州扇博物馆等。这些综合保护工程都在尽量保持原有工业遗存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整理建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