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00|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国船企扎堆低端海工市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7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舟山
国内船企正“恋”上海洋工程业务。
    近日,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下称熔盛重工)在“海洋石油201”深水铺管起重船4月份即将出坞之际,该公司总裁陈强高调对外宣布,熔盛重工第二大板块海洋工程也将全面启动。预期2013年,海工板块目标产值将突破30亿元大关。
    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眼中,这却是熔盛重工筹划上市前的高调“垫场”。该人士指出,“铺管船在海工产品中技术门槛并不高,熔盛重工进入造船行业也不过几年的时间,虽然高调进入海工领域,但目前还没看出其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海工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何在。”
    本报记者在多日采访和调查中发现,在造船业持续低迷、海工产品毛利率较高等多方因素的驱动下,国内不少船企都开始迅速转向海工制造领域,不过往往在价值链低端的海工产品上扎堆。局部产品过剩的担忧,开始在业内出现。
     “纵观国内海工工程项目(含建成和拟建项目),大多数停留在海洋工程的‘壳’建造,它们大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更容易形成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甚至很少有提及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项目。”3月15日,中船重工704研究所标准情报室研究员刘峰对本报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转型之惑
    在众多的向海工业务转型的企业中,振华重工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例。
    2009年5月22日起,振华港机更名为振华重工。该公司的业务开始向海洋重型业务转型。
    2009年7月20日,振华重工获得一个巨额海工产品合同,即与伊朗石油部旗下负责海上石油开采的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一个金额高达22亿美元的海工装备采购合约,为ADHK公司提供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上钻机和2艘浮吊。
    这一巨额合同似乎给了振华重工信心,时任振华重工总裁的管彤贤曾高调表示,“振华重工的海工装备短期目标是,2-3年内的海工市场产品占公司总产值50%以上,相应板块的营业收入突破40亿美元。3-5年后,海工业务占到公司产值的80%以上。”
    不过,近期业内指出,振华重工暗暗收缩海工业务战线。
     “收缩战线的说法并不准确,我们还是按计划在做。”3月15日,振华重工董秘王珏回应本报记者,同时解释,“海工业务还只是刚刚起步,还不想谈得太多。”
    对于去年伊朗巨额合同的后续谈判,王珏只是透露,“一些技术条款还在谈判,目前还没有收到伊朗方面的付款。”
     “铺管船在海工产品中技术含量并不算高,振华以前是做港机的,如果向海工转型,会在浮吊船和铺管船方面有全球竞争力,但是在没有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经验情形下,该平台订单取得估计需要大股东中交集团支持。”平安证券造船行业研究员叶国际对本报记者表示。
    与振华重工一样,熔盛重工也是从铺管船切入海工业务。
    刘峰告诉本报记者,包括振华重工、海洋工程、太平洋重工、熔盛重工、黄船重工、武昌船厂、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天津新河重工以及一些有海工建造实力的地方船企,这些船企业都是从低端产品开始切入,目前掌握着一定数量的海工辅助船和工程船订单。不过,上述企业在海工方面实力较弱,成员更为庞杂,属于国内第二梯队。
     “第一梯队则包括烟台莱佛士、大连船舶重工、上海外高桥、中远船务等企业,主要从事钻井平台和浮式生产系统(即FPSO和FSO)建造,其中烟台莱佛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手持订单最多,达到13座,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产品覆盖了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类型最多;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首次承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第6代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技术最难。”刘峰说。
    从国际上看,目前海工装备生产商呈高度垄断竞争局面,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日韩造船企业。根据韩国船企的公开数据,生产海工装备的毛利率在30%左右,造船的毛利率不到20%。
    相对而言,“中国企业海洋工程装备价值占全球约10%,未来十年份额均值预计可以提升至15%以上,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未来十年需求在450亿美元以上,如果南中国海油气开发大规模展开,装备需求估计在1000亿美元以上。”叶国际认为。从国内企业在全球占有率上看,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对于进入海工装备领域的企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提醒为:“海工装备不同于船舶批量生产。对于进入者而言,门槛相对高很多。企业不该盲目进入,以免再步船舶工业的后尘。”
    扎堆低端
    刘峰直接指出,国内海工领域过热。
     “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兴起了一股海工基地建设热潮,包括上海、广州、珠海、青岛、大连、烟台和南通等多地都提出要建大型基地。此外还一大批国外的‘淘金者’正将大批资金砸向海工制造业,如韩国STX、新加坡万邦等。”
    据海洋工程权威分析机构ODS预测,2010年至2015年,世界海洋钻井装置总需求量为83到116座,其中自升式为6至12座,半潜式为66至93座,钻井船为11至12座,平均年需求为16至24座,至于FPSO,根据德国DVB预测,今后5年内平均每年新造量为5艘。
     “这些都远低于两三年后中国海工装备的制造能力。这还不包括海工制造能力较强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兴建的项目。”刘峰说。
    根据公开的国内各大企业的海工产品的主攻方向及产品规划统计,可以发现,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铺管船等领域。
    刘峰认为,“在海工类产品中,这些产品,确切的说就是海洋钢结构制造,相对处于价值链低端。”
    目前国内海工企业的主流装备的自主设计能力不足。只能自主设计用于浅海油气田开发的装备,尚不具备100米以下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深水FPSO等装备,以及具有国际市场竟争力的深海海洋工程辅助船的自主设计能力。特别是新型高端装备的设计建造仍属空白。在SPAR平台、LNG-FPSO、多功能自升式平台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中国至今未曾涉及,缺乏设计建造经验,更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以钻井平台为例,经统计发现,目前我国涉足钻井平台的企业至少有7家以上。记者同时了解到,目前世界范围内有600至800座平台。现役的钻井平台中大多设计寿命为20年至30年,但是30年还在用的平台比比皆是,老龄化相当严重。
    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学林曾对本报记者指出,2003年至2009年,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所有的钻井平台才12座。以目前经济恢复的速度,从中国这个局部来看,应该说需求量不会太大。
    叶国际表达了类似观点,从海洋工程这个行业本身来说并不过剩,但是由于技术所限,大家都过分集中在一些细分的领域,难免会造成部分产品过剩。
    与此同时,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在我国更是一个空白点,“比如在海上钻井平台中,仅钻井模块的价值就占到了总价的20%至50%,这类设备技术复杂,含金量高,基本上被欧美公司垄断。”刘峰表示。
    工信部装备产业司船舶处处长由淑敏去年也指出,“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七成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对此,如果不解决配套问题,‘船壳工业’现象将在海工装备制造业领域重演。”
     “海工产品品种多样,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主打产品,而从国家的整体布局角度来说,则要限制规模,在企业间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海工装备业有序发展。”对于海工行业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所长吴有生认为。
    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注意引导规范。2010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海工装备领域投资方向,确定了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今后几年内技术改造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
    本报记者也了解到,最近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正在进行调研,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详细规划也出台在即。
201031785131225.jpg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2-14 07:34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