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外部市场严酷考验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始终保持清醒的战略定位和底线思维,全力保障船海主业平稳有序运行。据统计,全年实现民船海工交船198艘/座、1708.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5%,位居全球第一,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科研生产攻坚战的“双胜利”,交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成绩单,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防疫复工、强势复苏的一个缩影。
高端产品层出不穷,批量交付
去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中国船舶集团旗下船舶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节奏。在困难面前,中国船舶集团党组制定部署“计划不变、指标不调、任务不减、力度加大”的工作总要求,以切实解决一线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方针,凝心聚力、多措并举、聚焦目标、迎难而上,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各船企呈现出高端产品层出不穷、批量交付的喜人景象。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齐头并进,共完工交付4艘全球最大2.3万TEU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在世界大型集装箱船领域成功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
2.3万TEU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全球首艘具有自航能力的世界独创Fast4Ward通用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8.5万立方米液化乙烷双燃料运输船、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2000吨大型航标船、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建造的5.6万吨化学品船首制船、沪东中华建造的全球首创和最大1.8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船,以及江南造船建造的8艘8.4万立方米超大型全冷式液化气船(VLGC)等一批高端产品的成功交付,为中国船舶集团实施产品转型升级、增强市场影响力、打造国际品牌、树立行业新标杆战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2020年这一特殊年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8.4万立方米VLGC
-->
Fast4Ward通用型海上FPSO
-->
新型地球物理科学考察船
创新工作机制方法,超额完成交船目标
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国船舶集团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船海产业战略运营型管控体系,保交船成效显著,全年实现民船海工交船198艘/座、1708.8万载重吨,分别为年度计划的103.1%、103.6%,超额完成年度交船任务目标。
——修订完善制度,加快业务融合。中国船舶集团船海产业紧扣重组后的管理需要,围绕经营承接、生产运行、业绩评价、船型定位、客户管理、周期缩短、重大工程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系统地编制、修订与船海业务相关的13项制度文件、指导意见和评价方案,以适应该集团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期完善船海主业战略运行型管控体系。
——适应疫情新形势,推行工作新机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与“生产经营”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建立了集团层面的船海产业生产经营工作机制。围绕疫情期间船海产业的生产组织运行、市场营销拓展、法律风险应对、物资与服务保障等主题,组织召开了由中国船舶集团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的共14次专题工作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疫情防控”与“生产经营”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重点困难和问题,保障中国船舶集团船海产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
“汤姆·星耀”号
——创新工作方法,全力确保交船。利用数字化手段,灵活开展云调试、云报验、云交付等新模式,全力以赴保交船。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为TORM航运公司建造的5万吨成品油船/化学品船“汤姆·星耀”号,基于双方的充分信任和建造的过硬质量,船东直接授权船厂自行完成试航,在船东不参加试航的情况下实现云签约交船,开创了疫情下交船新模式。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运行质量
在复杂的情势下,中国船舶集团船海产业坚持问题导向,推行看板管理,聚焦改善船海业务的生产运行质量,不断推动高质量交付。
——建立船海业务看板管理机制,着手建设信息化管控平台。建立年度经营生产任务、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等一系列管理看板,及时掌握和监控船海业务经营生产年度任务目标执行和完成情况、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运行情况,形成实时更新的经营生产信息网和运营管控的有效抓手,推动构建“船海业务战略运营型管控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
——搭建交流平台,着力解决船海业务短板问题。聚焦生产关键工序的管理、技术短板问题,制定作业指导书和有关标准,围绕“提高造船复工复产效能、推进用工模式、激励措施优化”“船舶设计优化”“造船企业成本管控”“先进造船工艺装备应用”“双燃料动力船舶设计、建造与调试”“主建船型关键周期对标”等六个专题,搭建集团层面的交流平台,加强企业之间的对标学习,优势互补、增进协同,促进管理提升,压缩关键周期,提高造船效率。
——新机制、新举措,产生新效应。2020年,中国船舶集团船海业务部分生产经营关键指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按期交船率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盈利船比例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部分主建船型关键周期持续缩短,如中船澄西8.2万吨散货船最短关键周期为114天、外高桥造船21万吨散货船最短关键周期为141天,沪东中华大型LNG船、大船集团超大型原油船(VLCC)等主建船型关键周期也较2019年显著缩短。
统筹集团资源,发挥融合优势
积极发挥集团整体资源优势,展开“一对一”帮扶,帮助困难企业摆脱生存困局,促进集团所有船厂不掉队,全面完成集团交船任务。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组织策划大船集团、广船国际、沪东中华对兄弟船企开展医院船、客滚船、化学品船的专项帮扶以及生产运行保障体系的全面帮扶,取得了积极成效。
——通过开展全面帮扶,使被帮扶企业的技术、商务、生产、安全、质量、采购、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生产运行保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帮扶企业通过派出项目管理、现场施工人员驻厂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建造,帮助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在建产品的生产按计划有序进行。对于技术含量高、建造难度大的产品,开展专项帮扶,助力疏通生产难点、卡点,组织专项技术攻关,改善生产运行局面,确保产品顺利建造。同时,组织该集团各方面专家对某基地产能规划布局、经营承接管控、船型定位、机构设置、生产流程等进行实地、系统的调研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指导意见。
——“一对一”帮扶工作成效显著,被帮扶企业的一批产品生产和技术上的瓶颈被打破,并实现按期建造和交付。如700客位客滚船、32.5万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首制船,较年度计划提前实现交付,其后续船关键周期全面压缩,规避了弃船风险。医院船出色完成试航关键节点,在建的3型5艘化学品船有序向前推进,14620吨不锈钢化学品船首制船在年底实现下水,极大提振了企业员工战胜困难的信心。
加强制度体系融合,促进建模机制创新
根据新集团新部署新要求,着力加强制度体系融合,促进建模机制创新出成效,不断推动该集团旗下各船海企业管理与生产建造水平的同步提升。
——推动建模顶层制度的快速融合。通过融合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建模2.0框架体系”和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精益造船”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形成2020版《集团公司推进现代造船模式2.0框架体系》《集团公司推进现代造船模式2.0工作指导意见》等顶层体系化文件,并关注体制和机制的快速融合。
——持续组织开展关键共性类建模课题的研究。制定2020年度中国船舶集团关键共性类科研攻关计划,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攻关,为各船海企业突破建模关键环节及瓶颈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大力推动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的应用推广。通过专题研究和交流平台,形成上层建筑中间产品完整性、舾装单元模块设计与制造、主机投油等多份作业指导文件,启动开展数字化焊机集中管控、快速搭载脱钩工艺等5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项目应用示范,缩小该集团旗下各企业间差距,不断推进中国船舶集团整体造船技术水平提升。
重大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
大型邮轮工程是中国船舶集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国家战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船舶集团强化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2020年11月10日,备受关注的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在外高桥造船迎来里程碑节点,转入坞内连续搭载总装新阶段。这标志着中国船舶集团在大型邮轮领域实现了从详细设计、生产设计、模块制造到实船总装搭载的重大跨越,也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在摘取“皇冠上最后一颗明珠”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
自2019年10月18日开工建造以来,中国船舶集团相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该集团党组关于“严密组织筹划,严谨协调施策,举全集团之力,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全力推进这项国际化的巨系统工程”的指示精神,主动作为,创新管理,统筹协调,服务船企。
疫情导致相关国外人员来华受限,详细设计和物资采购大幅脱期,首制船总体进度与计划产生较大偏差,面对这些困难,该集团邮轮办及时组织开展生产纠偏工作,举全集团之力,帮助船企解决生产设计、物资配套、生产组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外籍人士入境工作问题,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确保了项目总体进度基本可控。
精准防疫创新管理,风雨同舟逆势前行。在中国船舶集团的坚强领导下,该集团旗下各船企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坚持转型升级不停步,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懈怠,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全力夺取经营生产新胜利,为“十三五”画上了中国船舶人自信、奋进的感叹号。
来源:中国船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