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内修造船领域,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远船务)不仅以规模、利润年平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引人注目,其独特的产品战略转型方式也令人耳目一新。
8年前的中远船务,还只是由3家修船厂整合起来的以修船为主的企业,不到2年,中远船务成为国内修船业龙头企业;
5年前的中远船务,开始进入改装船业务领域,当年即坐稳国内修改装船业“头把交椅”;
3年前的中远船务,进军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随着今年6月底为挪威SEVAN公司建造的超深水圆筒型海洋石油钻探储油平台交付,标志着其在造船、海洋工程装备方面成为能与世界强手竞争的企业。
目前,中远船务的海洋工程订单已经接到了2012年。
谈其发展,就不能不谈其转型,公司总经理王兴如说,“没有看准商机的整合转型,没有瞄准市场的升级转型,没有抢占高端的战略转型,就没有中远船务今天的成功。”
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转型
为什么要转型?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谋求企业发展。但是,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2000年以前,中远(集团)总公司旗下修船及配套企业,主要是分布在南通、广州、大连的3家修船厂和两个航修站以及一些为之配套的小企业。除个别盈利外,大部分处在亏损状态。
如何使这些企业从困境中走出来,成了中远集团的一块“心病”。此时,正赶上世界航运市场向好、修船市场的旺盛需求逐渐显现。中远集团从中看到了所属修船企业借势发展的商机,这就是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发展壮大修船业务。
于是,就有了2001年6月的以资源整合、做大修船业务为目标的第一次转型———组建中远船务集团。
成立之初,中远船务以修理散货船、杂货船为主。由于实行的是统一管理,资源整合的优势很快得以发挥。
进入2003年,已经走出困境焕发活力的中远船务,看中了改装船这一颇具潜力的市场。由此,就有了以产品结构升级为主的第二次转型,即由单纯修船的低端产品领域向改装船的高端产品领域转变。
2005年,中远船务已经成为国内修改装船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就在这个时候,全球航运和修船市场进入了异常兴旺时期。由于修船行业门槛较低,不少投资者蜂拥而入,仅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就有上百家的船厂开始兴建。而另一方面的现状是,门槛较高的大型造船和海洋工程市场持续繁荣,国内外众多客户等着订货而船厂无力接单。中远船务瞅准这个时机,试水海工产品市场,从最初的分段建造发展到整装壳体建造,为进军造船和海工产品市场打下了技术基础。
2007年,中远集团为中远船务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修造并举,稳步推进。中远船务开始大力推进向造船和海工产品工程领域进军的第三次产品战略转型。
三次转型给中远船务带来了深远影响。没有第一次整合资源的转型,中远集团的修船企业肯定还会亏损;没有第二次产品升级的转型,中远船务会在原地踏步;没有第三次发展战略的转型,中远船务就不可能成为能与世界强手竞争的企业。
分步转型扎实推进
中远船务的三次转型,走了三步“棋”,步步为营,棋棋紧扣,相辅相成,渐入佳境。
第一次转型,走的是资源整合“棋”。中远船务集团组建后,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将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其有效办法就是实行“八个统一”的模式,即对市场、人力资源、财务、技术、质量、安全、信息、招投标等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引进先进造船国家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处于低端产业的修船企业提升现代管理水平。
在这期间,低成本扩张是其得意之举。中远船务通过新建、改造、收购、租赁、合作等多种途径,走出了一条滚动式发展之路。经过8年的扩张,中远船务核心企业发展成6家船舶大型企业、8家配套企业,形成了“北、中、南”科学合理的地域分布和生产格局。
进入第二个转型期,即产业升级转型期,人才和技术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中远船务对应的办法是,走好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步“棋”。中远船务打破常规,建立和形成集团统一的招聘、使用、考核、选拔制度,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交换、轮岗办法,经营管理人员轮岗培训使用、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对口支援、统一调配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和制度,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到2008年,中远船务已经聚集专业管理人员近1000名,专业技术人员3700名。在对修造船生产一线45000名农民工的管理方面,他们也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随着企业产品战略的第三次彻底转型,中远船务的思路也棋高一筹,这就是支持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技术创新。
中远船务的技术中心人才众多,共有成员1300多人,还因其是“全球引智”工程的成果。针对国内造船和海工高级管理人才不足的现状,中远船务放眼海外,引进40多名新加坡和韩国的人才。有了这些海外专家的加入,中远船务的海工设计中心、船舶设计中心在国际国内都达到一流水平。
与国内重点院校、国际知名设计公司合作与交流,是中远船务实施技术创新,缩短与国际先进造船企业差距的又一着“妙棋”。目前,中远船务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建立了国际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国家下达的科研开发及工程化研究任务。2008年7月,中远船务与韩国著名的KOMA船舶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成立联合船舶设计中心,还与德国、挪威、美国等国家的著名设计公司合作研发新型船舶和海工产品,从而使船舶设计和海工设计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使中远船务的竞争力越来越强。目前,中远船务已有1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3项实用新型专利被正式授权。
转型带来多方面变化
三次转型给中远船务带来的好处概括起来有三。
一是有规模,出效益。目前,中远船务船坞总容量为252万吨,有泊位34个,造船船台4座,下水滑道4座,厂区总面积逾600万平方米,在职员工15000人,分包方员工45000人。专业修船规模为国内之最,专业造船与海工产品装备规模进入国内主力阵容。
中远船务下属修船企业平均坞容效率达到5378元/载重吨,已超出新加坡修船企业5248元/载重吨的世界水平。到2007年,中远船务改装船收入占修船总收入的53.2%,效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去年以来,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效益水平依然保持平稳。
二是上水平,有实力。进入2008年,中远船务的“修造并举”进入收获期,其修船比例下降到35%,而造船和海工产品占到65%,今年则增加到75%。产品结构调整的实现,带来的是实力的不断提升。从去年以来,代表中远船务实力水平的在建的海工产品项目共有7个,几乎覆盖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这些项目一个接着一个按期完工,顺利交付。
三是抢高端,占先机。海洋工程装备作为海洋油气开发业的主要领域,市场潜力巨大,其主要份额目前主要为少数国家和地区有实力的企业所占据。中远船务步入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而且是一步进入产品高端,后来居上,抢占了先机,其发展潜力无限。据统计,中远船务海工产品已占国内海工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面对大批订单,中远船务正在谋划下一步的发展计划,这就是扩大和提升海工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在市场上抢占更大的份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