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复苏的大潮里,中国船舶制造企业成为世人眼中的又一名弄潮儿。历经5月份全球“零订单”的惨淡历史,目前手持全球最多订单的中国船舶企业自然成为世界明星。
然而,“率先复苏”赞誉四起的同时,“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更加严峻地摆上台面。尤其需要谨慎的是,金融危机至今,中国造船“零订单”企业依然居多,部分老订单也遭遇撤单等问题,而今年前5个月,中国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55.5%。近期船舶股票出现的持续动荡和滑落则更加令人担忧。如此情况之下,船舶投资更加应该理性回归,切忌盲目跟随“复苏”之风。
“1600万吨”重压
“判断船舶行业是否真正复苏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世界整体经济形势、贸易状况和具体船企的发展情况,而单单两个月几百吨的接单是不足以充分说明的,并且从国际大船东近期趋向看也没有再下新订单的迹象,所以,对待‘复苏’我们还需客观冷静,不能盲目乐观。”中国船舶信息中心船舶产业研究部张嘉国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6月份中国造船完工量达123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2%;新接订单41艘共470万载重吨,在率先走出今年前5个月新增订单均没有超过百万载重吨的最低谷后,7月份中国船企新接订单超过410万载重吨,占全球市场份额近七成。――从以上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对船舶行业70户重点监测企业的统计数据看,中国船舶制造业似乎确实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复苏迹象,连续两个月创下造船接单全球第一。
但是,换个角度,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同时的另一项统计表明: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船舶工业月均成交30万吨,与前3个季度月均成交相比,跌幅达95%;今年上半年船舶行业70户重点监测企业新承接船舶订单54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 80.7%;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6793万载重吨,比年初有较大幅度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工信部日前发出造船行业过剩产能1600万吨的警示,约占总能力的1/4。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2008年,中国造船完工2881万吨,新接订单5818万吨,年底手持订单20460万吨,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29.5%、37.7%和35.5%。而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手持船舶订单2169.7万载重吨,虽然暂时位居全球第一,但这样的接单比例对接今年前5个月中国船舶工业55.5%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产能过剩危机明显加重。
“复苏”背后
除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之外,“复苏”的背后还上演着“零订单”、“撤单”和恶性竞争等复杂的市场环境。
当《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别致电上海、浙江等地多家造船企业了解实际订单情况时,多数负责人均表示担忧:2009年上半年至今,尚未接到任何一家订单。
“我们企业上半年也是零订单,一艘船的制造周期一般都在2年左右,现在的生产基本是前两年接下的,大约可以排到2011~2012年。”上海一位不愿吐露姓名的船舶市场人士这样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按照这种形势,对于一些前两年本来就订单不足的企业,2011年以后将面临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这位市场人士吐露,今年7月份中国签下的超过410万载重吨的订单中,有4艘是40万吨的矿砂船,所谓矿砂船是散货船的一种,主要用来运载铁矿石。有市场计算,国产铁矿石经品位换算,如果全部以进口替代可能会为世界铁矿石海运需求提供 40%~50%的上升空间。显然,这和目前正值敏感的中国铁矿石谈判不无关系,有一定的偶然性。
此外,由于航运市场运力严重过剩,在新船成交几乎停滞的同时,中国船舶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订单撤销、延迟交船以及资金紧张等严峻局面。
“船东对造船要求更加苛刻,金融危机造成的资金紧缺还可能致使船东推迟接船、付款甚至撤单。 ”上海的市场人士说到。据了解,2009年上半年,被中国造船撤销订单69艘、354万吨,约占手持订单总量的1.8%。仅6月份,共有取消订单14艘、 122万吨,比5月份有所增加。
“同时,低迷市场之下为了争夺订单,不少船厂竞相压价,恶性竞争。6月底修船换板价格已从2008年9月底的2800美元/吨~2900美元/吨下降到1200美元/吨。”这位市场人士补充。
谨慎投资
“船舶企业的投资冲动可以理解,机遇需要去抓住,但发展更要讲科学,在产能过剩明显严重的情况下,投资发展一定要慎之又慎!”张嘉国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张嘉国强调,在国际经济不景气、航运大幅萎缩的情况下,造船企业要自觉加强自我调整,认清产品的发展方向、结构优势和特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船舶质量和造船技术水平上,控制产能扩张。
一般来说,在产能过剩情况下更容易出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中小船企,在对市场的分析研究和判断上很可能被一时的利益所驱盲目投资,同时,也有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因此,这种背景下,船舶投资更加应该理性谨慎。
今年2月通过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除《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 ―2015年)》内的造船项目外,各级土地、岸线、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不再受理其他新建船坞、船台项目的申请。新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专用基础设施项目需报国家核准。今后三年,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