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15|回复: 1
收起左侧

著名船舶设计专家张炳炎院士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5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2020年6月,党的99岁生日前夕,市科技系统第4期中青班临时党支部举行“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学员们挖掘上海科技发展史上的优秀党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在推动党建群建、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细节瞬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向阳红10号”、“风云”系列、北斗三号,重大科技事件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敢于突破、善于钻研、胸怀大局的创新精神。如何传承老一辈科学精神,回望历史,思索当下,特将此次学员们的演讲内容陆续编发,希望给更多科技工作者前行的思考与力量。

张炳炎院士,我国著名的舰船设计专家,一生与深蓝海洋紧紧联系在一起,参与设计的舰船曾多次获得国家大奖。

113.jpg -->

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幼年就当了抗日“小游击队员”,站岗放哨、贴标语、剪“鬼子”电话线……

1955年赴苏联留学,三个志愿中填的都是造船,立下了终生造船的大志。

1960年7月,学有所成的张炳炎,从苏联回到祖国,开始了他的舰船科研设计生涯。

他是个风趣的老人,年轻人和他待在一起总能被他讲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

别看这个老头风趣,一搞起舰船设计来可不含糊,思维缜密,意识超前,胆大心细,敢于做先行者,做他人未曾做过的事。

50年多来,张炳炎院士主持研究设计的舰船大都是技术复杂,难度很高,国内首次新开发的大型系统工程,创造了中国舰船研制的多项第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有我国十大名船之一:“向阳红10”号。

127.jpg -->
“向阳红10”号

这艘船一度被国外媒体称为“怪物船”,那是因为这是一艘集海洋调查船、气象船和通信船三种不同类型的专用船功能于一体的船,张炳炎院士成功将相互矛盾的大型气象收讯系统和大功率短波通讯系统并于一船,这在国内外是没有先例的。

其实在项目研究设计过程中,有关首长及专家也曾提出过担心及质疑,他甚至还被扣上了“资产阶级个人名利思想”的帽子,但张院士顶力前行,白天接受革委会的批判,晚上继续论证方案,最终还是攻克了电磁干扰这一技术难题。

“向阳红10”号之所以在业界得到认同,倍受关注,关键还在于它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使命任务,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实战考验:

“向阳红10”号三进太平洋,参加了我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和通信卫星发射试验。

得到如是评价——“气象保障可靠”、“通讯联络没有一丝差错,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

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张炳炎院士之所以能创造出众多的“第一”,成为国内海洋调查船具有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是他身上具备的那种科学精神,这也正是一个科学家的价值所在,他曾说:

“作为舰船设计人员,特别是科学考察船的设计人员,经常需要深入考察最前线,亲身观测科学数据并体验工作环境,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需求的船舶”。

1991年11月,张炳炎院士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委托,带领专家小组登上“极地”号考察船,参加我国第8次考察队,收集南极科学考察破冰船的第一手资料。

出发前他胆结石正发病,有人劝他放弃,但他深知此次科考重任,为保证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仍带病坚持按时出发,并坚定地说:“如果遇险牺牲,也是为科学牺牲,为科学而死。值得!”

当“极地”号驶入浮冰区时,巨大的冰块不时地冲击着、挤压着船体,发出“咯吱吱”刺耳的声响,就像要把“极地”号撕咬吞噬一般,为了获取撞击瞬间的宝贵资料,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身体倾向船舷,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镜头。

张炳炎带领的技术调研组在冰区中开展的船舶各项科学的调研工作,完成了船舶无限航区环境条件下的研究,共测得极地船舱温度、湿度等数据1万多个,不同船区船体的冲击数据1000多个,在30多个振动测点上共记录数据2000多个,还采集了一批空气盐雾、霉菌空气等样品。

南极考察的129个日子里,张炳炎院士带领课题组人员,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考察任务。

多年来,张院士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深入一线的研究态度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七〇八所的年轻一代设计师。

七〇八所民船部吴刚同志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总设计师,2019年7月成功交付后,在一次所里的经验分享会上吴刚说:

“项目前期为了解南极科考的实际需求,搭乘‘雪龙’号跟随科考队前往南极,历时近5个月;设计前期为验证性能指标,整整在国外的水池实验室待了3个月,做了100多个试验工况,反复比对尺度及线型方案;设计中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十次审查会,经受住了国内外专家的无数次质询;建造过程中,每一个分段我都亲自爬过,每一个施工现场反馈的意见我都亲自处理。

‘雪龙2’号近10年的研制历程,一路走来,一直是我的恩师张炳炎院士的精神在给我支撑,在鞭策我前行。每一个关键里程我都是按照他当年制定的思路进行执行落实,他就像一个灯塔,领航我前行。”

在第七〇八研究所,像吴刚这样受老一辈舰船大师感召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我们踏着前辈的精神足迹,在不同的岗位做出自己的努力。

蓝色深海,凝结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重寄托,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科技工作者汇聚成磅礴力量,奋力托举!



来源:世界科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6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葫芦岛
科学严谨,大家风范。2004年我设计的勘探船有幸被前辈张炳炎院士审查通过,尊尊教诲牢记心头,那时的我还很年轻,一路走来,感谢各位老同志老师傅! DSC00937.JPG -->

DSC00954.JPG -->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2 01:35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