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2018年的开端,处于“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的关键阶段,如何借助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的契机,顺应全球经济向海发展趋势,延续广东“因海而兴、因海而富”的传统,统筹规划建设沿海经济带,把海洋资源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沿海经济的先行发展带动近海内陆和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
近日,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以综合性、战略性、约束性的规划,明确未来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重大任务、空间部署和保障措施,指导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沿海经济带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根据《规划》,广东将加快海洋船舶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以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为重点,提高船舶研发设计能力以及海洋工程装备总包、设计能力,推进广州龙穴、珠海高栏港、深圳蛇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海洋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配套系统和设备研制;依托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争取到2020年,实现海洋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更“高”产业发展向高端跃进广东沿海经济带包括广东沿海陆域及相关海域,总面积约12.09万平方公里,包括省会城市广州在内的15个县(市)及相关15个地级以上市的中心城区,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该区域内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三大产业比重为3.2∶42.5∶54.3,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集聚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世界制造业基地。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向外进一步拓展经济空间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区域内经济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层次总体不高,高端产业集群偏少,世界级企业和自主品牌不多,部分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的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问题仍然突出,高端创新平台数量较少,创新引领作用与国际先进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近年来,全球造船市场持续低迷,广东不少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因竞争力不足而被迫退出市场。在此情况下,广东希望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通过发挥临海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海高端制造产业集群,通过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带动全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发展阶段。争取到2020年,实现广东先进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海洋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为主体、以服务经济为支撑,高端引领、特色突出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等发展目标。 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先进制造基地,《规划》指出,要加快海洋船舶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以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为重点,提高船舶研发设计能力,加快发展液化天然气(LNG)船、海洋工程辅助用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海上风电安装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以及智能航行系统、船用柴油机、电力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件,推进军民船舶装备科研生产融合发展和成果共享,建设广州、中山造船基地、江门中小型船舶及配套设备制造基地和珠海游艇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广东还将发挥比邻南海的地缘优势,拓展深远海发展空间,目标指向500米等深线以外区域的海洋生态、海洋矿产、海洋油气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该省将建设深海矿产资源中心,开展深海油气资源勘探、深海矿产资源勘查、深海微生物物种资源采集与保藏和高精度海底探测工作;建设南海深海基地,着力打造深海海洋装备试验基地和装配基地,建设海洋技术装备海上公共试验场和深海生物资源中心等。 面向深远海资源开发,装备水平也必须跟上。《规划》提出,广东将着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总包和设计能力,重点突破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超深水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形成总装建造能力,进行系泊定位系统、发电机组、专用作业包等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研发制造,鼓励发展智能码头和新一代港口机械。推进广州龙穴、珠海高栏港、深圳蛇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适时在阳江、汕尾布局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积极发展海洋专用设备,重点开发深海环境监测、深水探测、海洋卫星遥感、水下作业装备等产品,支持广州建设国家海洋专用设备检测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也提出了海洋装备所需的重要配套产品——涂料的研发,将重点发展依托海洋资源的氯碱、纯碱、溴素深加工等产业,积极开发海洋防腐涂料、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产品和海藻化工新产品,支持湛江、茂名、揭阳等地建设海洋精细化工基地。
-->
更“新”将创新作为转型升级动力产业向高端迈进,离不开创新的驱动。只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形成新的科研和技术成果并实现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向高端产业的转型,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规划》提出,广东将深入推进“科技兴海”战略,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配套系统和设备研制。具体来说,广东将积极加强绿色环保型船舶、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的基础共性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前瞻先导性技术研发,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制品、高新海洋工程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海洋平台用高强钢高效自动化焊接与切割技术及装备、大尺寸管道激光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装备、潜水器钛合金窄间隙焊接技术、极地船舶建造用低温钢、化学品船用双相不锈钢、游艇及特种船舶用铝合金等特殊材料的焊接技术、新一代水下生产系统、新型纤维复合材料柔性管/缆、海洋工程结构及船舶腐蚀防护与修复、海洋数据传输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产品方向上,广东将重点发展深海油气、可燃冰等海底能源开采技术装备以及深水钻井平台、自升自航式修井平台、大型临港工程装备、无人潜航器、深水机器人、极地船舶、化学品船、多用途海洋支持船、海上风电安装船、海上风电运维船、半潜船、钻井船、起重铺管船等海洋科技创新产品。
在科研基础支撑方面,广东计划推进完善沿海经济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研究,加快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和工程的建设应用,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建设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规划》特别提出将支持中山大学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项目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重要资源。多年来,广东海洋产业专家和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对该省高校海洋学科建设、海洋产业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原广东海事局局长、政协委员梁建伟就多次在广东省两会上提出相关提案。为支撑海洋产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强调,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共建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人才培养机构等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海洋特色产业高等院校扩容提质,重点支持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参与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的海洋产业相关学科建设。
更“广”借国家战略“东风”加快“走出去”步伐“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建设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东风”。广东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门户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优化沿海经济带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辐射带动沿海经济带城市发展,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沿海开放新格局,增强广东海洋经济的国际影响力。 按照《规划》,广东将依托广州南沙、汕头南澳等条件和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开展海洋保护、海洋工程、海洋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依托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此外,还将支持广州、汕头、湛江建设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鼓励珠海、茂名建设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推动揭阳、湛江、茂名等地建设海洋石油开发后勤保障基地。
在加快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三大自由贸易片区为主阵地,广东将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在产业投资、贸易往来和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该省将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推进外商独资船舶管理公司、控股合资海运公司试点以及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示范建设等,并以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为契机,吸引各类大型企业入驻,引进涉海行业组织、中间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支持涉海金融、航运保险、船舶和航运经纪、海事仲裁等行业发展。
此外,广东还将加快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湛江中国南方海谷等的发展建设进程,重点推进沿海地区与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以及斐济等太平洋岛国的海洋科技合作;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稳妥审慎的原则,务实推进中国—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中国―沙特吉赞产业集聚区、广东―马六甲皇京港临海工业园、伊朗格什姆自贸区、埃塞俄比亚华坚工业园等5个跨境产业合作平台的建设。
来源:中国船舶报 记者 邝展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