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49|回复: 2
收起左侧

船舶涂料致幼年中华鲟畸形--环境专家认为化学污染参与制造了“水中大熊猫”的繁衍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0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源:文汇 发布时间:2009-06-10

      图为独眼或无眼幼鲟,下图为脊柱扭曲的幼鲟。
      一种在船身及渔网涂料中广泛使用的化合物——三苯基锡(TPT),很可能参与制造了野生中华鲟的繁衍危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胡建英及其合作者,在近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撰文指出,TPT在鱼卵中的高度富集直接导致了初生中华鲟的畸形现象,其中包括独眼、无眼和严重的脊柱扭曲。
      2007年11月,在距离三峡大坝下游38公里的葛洲坝产卵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出生仅两三天的中华鲟鱼卵,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它们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6.3%的初生中华鲟出现了骨骼畸形,1.2%有眼睛缺陷。
       长期关注化学品管理的胡建英怀疑,“潜伏”在水体中的TPT很可能是诱发幼鲟畸形的幕后黑手。“在暴露于野外的中华鲟鱼卵中,我们检测到的TPT浓度高达7.8-53.5纳克/克,而在自然水体中,TPT的含量低得几乎测不出。”胡建英分析,通过食物链的逐级放大,TPT在成年中华鲟体内诸如肝脏、鱼卵等组织中不断富集,最终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了毒性。
        为进一步证实这名“隐形杀手”的危害,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向中华鲟的近亲——西伯利亚鲟的受精卵中,注射了相同浓度的TPT,“重演”了整个致畸过程,得到的畸形比例与野生中华鲟的实际遭遇十分接近。而在无TPT干扰的人工繁育条件下,所有西伯利亚幼鲟的眼睛发育正常,仅有0.66%产生了骨骼畸形。
         令胡建英担忧的不仅是TPT的狡猾与隐蔽,“我们发现,它能通过‘母婴传播’持续影响鱼类后代”。课题组从长江中捕捞了两对成年中华鲟,在无TPT影响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人工繁殖后发现,3.9%的幼年中华鲟出现骨骼畸形,1.7%无眼或独眼。
         胡建英表示,长期以来,人类都将鱼类资源的锐减、水生生物的灭绝归咎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只作为模糊的第三原因。“这一次,我们至少证实了一种具体的污染物与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的濒危直接相关。”课题组还以青鱂鱼为研究对象,揭示了TPT可能导致鱼类产卵和繁殖能力的下降。
       “为什么禁止商业捕捞、增殖性放流等工作持续了20多年,中华鲟的种群数量依然急剧减少?”胡建英认为,也许应从控制污染的角度寻找保护“水中大熊猫”的新思路。
         不过,鲟鱼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并不赞同过多转移保护的注意力。他表示,中华鲟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1.4亿年,有“水中活化石”之称,这足以说明它对环境的应变能力极强。就目前看来,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的破碎化,特别是洄游通道的阻隔,仍是造成中华鲟濒危的最主要原因。
     TPT档案
      三苯基锡(TPT)属有机锡类化合物,当其在水中浓度极低时,即可抑制软体动物及藻类的生长发育。TPT具有较强的亲脂性,易于在生物体中富集,通过食物链向高等生物转移,其危害可能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为此,1990年起,日本已全面禁用TPT农药;2000年,欧盟将其列为内分泌干扰物优先关注名录。
       在我国,有关部门曾发布谨慎使用TPT的警示,但这种含锡化合物尚未被禁用。它除了被掺入船身和渔网涂料中,以防止贝类和藻类等水生生物的攀援缠绕之外,还被用作杀螺剂和杀菌剂。

[ 本帖最后由 sevan-650 于 2009-6-10 11:19 编辑 ]
EWN9VcM8bHCYlguA.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jing521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发表于 2009-6-10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有些东西是很危险 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带钻石戒指de熊掌更危险!!

[ 本帖最后由 sevan-650 于 2009-6-10 11: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3 11:16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