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2月,中国铝业公司与全球矿业力拓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出资195亿美元,将其在力拓的持股比例由目前的9%增至18%,一场中国国企最大的海外收购拉锯战由此开始。但是短短几个月后,情势突变,2009年6月5日上午10:00左右,继力拓发布公告称撤销与中铝的交易后,中铝也已确认此事,并称力拓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公司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力拓集团成立于1873年,是全球第三大多元化矿产资源公司,总部位于英国,目前该是全球前三大铁矿石生产商之一,同时还涉及铜、铝、能源、钻石、黄金、工业矿物等业务。据悉,在力拓集团单方面宣布撤销中国铝业公司对其的195亿美元注资后,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随后会见了中铝方面的高层。澳洲媒体对此称,在这次“匆忙的会面中”,陆克文向中国人表示,“我们仍然需要你们的钱”。至此,这单中国国企目前在海外的最大并购案以失败而告终,尽管表面上看,中铝会因对方的毁约行为获得近2亿美金的违约金,但是除去前期中铝为并购所做大量工程的付出,中铝显然成了最大的输家。
为什么中铝的这场海外最大的并购梦想会最终走到失败的结局?其实看看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几起比较典型的海外交易案例,我们几乎可以发现每一起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中都有相似的失败因素。无论是前些年联想收购美国IBM时遭遇的波折,还是当年在与以色列签订军购合同后,以色列单方面撕毁与我方的哈比无人侦察机的合作合同,就连送出去升级的哈比战机都被以方扣留,导致我方遭受巨大的损失。应当说类似的案例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警示,中国有句俗语“智者不能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对于层出不穷的此类案例,我们的管理层和决策层究竟该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对于目前中国国企在海外的并购行为,相关方面对于并购的风险意识绝对要有充分的认识。海外并购不像国企在国内的企业行为,在国内,目前国内的体制无疑给了国企很多先天的优势,但是在海外就不一样了,我们的国企管理层应该学会按照国际游戏规则出牌,如果还是按照国内的那一套出牌,无疑是要吃大亏的。就拿这次中铝的并购案来讲,中铝出资195亿美金目的是将其在力拓的持股比例由目前的9%增至18%,但是约束合同双方履行的保证金(也就是违约金)才2亿美金。有人为此算过一笔帐,如果中铝此次海外并购案成功,中铝能够盘活国内的巨大市场不说,还会获得数千亿美金的长期企业效益。2亿对数千亿,这当中的利益选择相信傻瓜都知道如何做。假如我们的中铝当初在与对方签订合同时,能够对合同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把合同的违约金提高到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金,恐怕事情的结局又是另外一个了。
其次,目前我们国家许多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渴望着“走出去”,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危机也是机遇”的道理让很多企业家们梦想着在全球的发展中大展宏图。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一个简单的道理,在我们与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对方也在研究着我们,也在研究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特性和我们的“潜规则”。同样拿这次中铝并购案来讲,并购失败后,一方面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匆忙会见中铝高层称与澳大利亚政府无关,另一方面竟然还在宣称“需要中国人的钱”。在西方,企业行为与政府行为是有着严格的界限的,但是这次一方面陆克文宣称与政治无关,另一方面又大言不惭的要中国人“再投钱”,这不是典型的中国人“先打人一巴掌,再给他一颗糖吃”的做法么?陆克文先生不愧是精通中国人办事之道的“中国通”,与中国人打交道,他深知一要对“领导”要绝对的重视,另一个就是对中国人的“面子”也要足够重视。而这两点,陆克文先生都通过会见中铝集团的高层做好了功课,而接下来的事情,恐怕也只有中国人自己来“回味”了。可见,在澳方对我们了解得很透彻的时候,我们对对方的了解却非常的不够,假如中铝高层能够断然拒绝与澳大利亚的总理见面,中铝并购案即便是失败了,但是对中铝的未来发展和它的国际形象的提升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惜我们的国企高层们没有做到这一点。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国民经济的强盛,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这个民族决策者的智慧,但愿中铝并购失败的案例能够带给我们足够的启示与警醒。
http://www.zhbj.gov.cn/Client/InfoView.aspx?ID=829&GoryID=Life
http://www.zhbj.gov.cn/Client/InfoView.aspx?ID=833&GoryID=Lif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