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船舶新闻 于 2017-3-26 12:57 编辑
1981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共同决定采用“冰山”中央设计局的方案(设计代号为1941“泰坦”工程),由苏联造船工业部组织,交由列宁格勒市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建造。使用了原定建造“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的船体。1981年开工;1983年5月下水;1988年12月30日正式服役,命名为“乌拉尔”号,舷号CCB-33。该级船只建1艘。
-->
1989年1月7日,“乌拉尔”号大型侦察舰纳入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战斗编成,成为太平洋舰队第38侦察舰大队的旗舰。
-->
“乌拉尔”号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海军所建造过的排水量最大的电子侦察舰,全舰长264米,宽29.9米,最大吃水9.6米,满载排水量36000吨,船员编制940人。
-->
“乌拉尔”号首次使用了蒸汽轮机和压水堆核动力联合动力装置(CONAS),舰上配置了2座压水堆,2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总功率55兆瓦;4轴推进,最大航速27节。
-->
“乌拉尔”号装备了较齐全的武器装备,火力较强,还配备了直升机,这在侦察舰艇中是不多见的。
-->
强大的侦察能力是“乌拉尔”号情报船的最大特征。原本巨大的舱面空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大量的天线和探测设备,而且大都由保护罩覆盖,这使得3.6万吨的“乌拉尔”号外观看起来有些杂乱。
-->
最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海军首次将相控阵雷达系统搬上了该船,三个八角形阵面位于第2桅塔的下部,类似于美海军“宙斯盾”系统的AN/SPY一1雷达,据说在目标探测能力上与之也基本相当。
-->
前甲板上最大的保护罩可能覆盖着超远程雷达。此外,船上还有许多其它卫星跟踪和通信系统。
-->
除了侦察设备以外,其它电子设备也遍布在舱面上。
-->
“乌拉尔”号侦察舰各项设计性能虽然非常优越,但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
-->
首次远航时舰上重要的情报侦察和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以及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经常发生各种故障。途中还发生了舰体向左侧倾斜5度的现象,而且未能消除。
-->
到达“斯特列洛克”湾后,“乌拉尔”号被迫长期滞留在停泊场里,由于太平洋舰队专门建造的码头尚未完备,“乌拉尔”号无法获得日常燃料、淡水和电力供应,被迫长时间使用柴油机发电以维持舰只正常运转。
-->
该舰曾准备驶往马绍尔群岛地区对美军基地进行抵近侦察,但最终未能完成既定任务,主要是核反应堆冷却系统故障一直未能彻底排除,而且“珊瑚”特种技术侦察系统不断出现问题。
-->
1990年,由于水兵乱扔烟头导致舰上发生大火使得锅炉受损,尾部机器舱和电缆被烧毁,柴油机也发生了故障。此后“乌拉尔”号由于缺乏维修资金,常年停靠在俄罗斯马加丹军港并在此后将近二十年间再未出海。
-->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没有资金维护这艘侦察舰。首任舰长科什科夫上校在绝望之际给叶利钦总统写信求助,但是没有能够得到任何的回应。
-->
1992年核反应堆熄火,舰上的各种装备、设备逐渐被窃取殆尽,900多名乘员最后只剩下20余人。
-->
2001年乌拉尔”号大型核动力侦察舰最终正式退役。
-->
2003年该舰核反应堆的隔离层出现破裂,经紧急抢修后未发生核泄漏事故。
-->
2008年开始招标销毁该舰,拆除常规设备和核动力装置。
-->
2010年大卡缅市“星星”造船厂正式开始拆解工作。
-->
来源:鼎盛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