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加坡作为全球第三大海工装备制造国,一直以来在海工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市场份额排在中国、韩国之后。在全球海工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新加坡海工企业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今年1~5月,新加坡海工市场惨淡,出现了订单颗粒无收的局面。一方面,新加坡海工产业面临着油价持续下行的压力,海工市场的回暖难以预期。另一方面,新加坡外劳准入制度的实施,给处于困境中的海工企业再浇一桶冷水。未来几年,新加坡海工产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内外双重压力下,新加坡海工企业反应迅速,采取降低成本、多元发展、提升能力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挑战。
市场持续下行 新接订单量少
新加坡海事工业协会(ASMI)的数据显示,2015年新加坡海事业总营业额为147.3亿新元,其中海工板块总营业额为95.7亿新元,同比减少14.5%。修船营业额为48.6亿新元,同比减少11.8%。自2008年海工板块营业总额首次超越修船板块以来,海工板块在新加坡海事业务中占比持续提升,占据重要地位,2015年,海工板块营业额占海事营业总额的64.97%,基本与2014年持平。
自2016年年初以来,新加坡海工企业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克拉克松的数据显示,2016年1~5月,新加坡没有海工订单成交,截至5月底,新加坡海工企业手持订单57座/艘,价值合计14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手持订单数量和金额连续5年出现下降。
新加坡吉宝岸外海事和胜科海事因钻井平台订单延期交付,今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下滑,其中吉宝岸外海事营业收入8.18亿新元,同比减少57.6%;净利润为9499万新元,同比减少53%;胜科海事营业收入为9.18亿新元,同比减少29.6%,净利润为5500万新元,同比减少48%。
外劳准入制度实施 海工用人受到限制
除了海工市场本身对行业造成的下行压力外,新加坡海工企业还面临着外劳准入制度带来的多重限制。根据新加坡劳工部的最新规定,海事行业的雇佣人员只有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从事相关工作,这些要求包括雇员国籍、配额要求、安全培训等。
国籍方面,新加坡劳工部将可以所雇佣员工的国家和地区分为四类,分别是马来西亚、中国、非传统地区、北亚地区。其中非传统地区包括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菲律宾,北亚地区包括中国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澳门、韩国、中国台湾。
新加坡对于国外员工还提出配额限制,要求每雇佣当地一名全职员工,可以雇佣4.5名国外持证劳工,并且对于外籍员工还需征收一定税款。对于员工能从事行业,该制度也有明确限制。持有员工准入证的员工只能在船厂范围内工作,并且对于北亚地区和中国的员工,劳工部要求只能要求其从事特定的岗位。
安全培训方面,海事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参加船厂安全指导课程或海事行业作业场所安全健康课程,工作经验在6年以内的员工,每2年参加一次安全课程,工作经验在6年以上的每4年参加一次。
根据新加坡财政部最新消息,由于海事行业持续低迷,新加坡政府已经决定冻结海事及加工业外劳税一年。这一政策的公布虽然对新加坡海事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一些海工企业还是开始辞退海外员工以避免劳动力成本上升。
转型升级应对挑战
控制企业规模,积极压降成本。现阶段,控制好企业规模,在总收入下降的同时管理好成本是新加坡企业应对危机的重要策略,新加坡企业主要通过裁员、降薪等多种方式降低成本。继2015年裁减1.39万名员工之后,2016年吉宝岸外海事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裁员约2800人,其中新加坡本地裁员500人,海外船厂裁员2300人。胜科海事在人员管理方面,投入更多人力在非钻井业务上,减少钻井业务的人力投入,胜科巴西船厂也将迎来新一轮的裁员。Otto Marine则采取降薪的措施以控制成本,管理层的降薪幅度高达20%。
寻求多元发展,大力开拓市场。在油气行业十分低迷的形势下,新加坡企业积极关注石油及天然气行业以外的机遇,谋求多元发展。例如,吉宝岸外海事利用其海工装备方面的技术优势,发展电力、海水淡化等非油气装备业务,以及向液化天然气(LNG)产业链下游延伸,已获得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颁发的LNG加注许可证。吉宝岸外海事旗下海工技术研发部门OTD与无人机检验服务商Sky-Futures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为客户提供海洋工程装备检修服务,OTD主要负责项目的管理、设计和修理工作。
此外,一些中小企业开始利用在海工建造领域形成的优势向船舶建造领域转型。新加坡海工船建造商Otto Marine开始进军油船领域,并与印尼某国有企业签署1艘6500载重吨成品油船建造合同。根据克拉克松官网和该公司官网数据显示,Otto Marine之前一直专注于海工支持船的建造和运营,其在印尼的船厂以建造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为主。
抓住市场机遇,专注能力提升。新加坡企业认为海工市场将长期处于长期低迷之中,但对行业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在此时期一些企业选择持续提升研发设计能力,静待市场好转。今年3月,胜科海事以5254万新元(约3800万美元)收购挪威GraviFloat公司,以提高设计能力。吉宝岸外海事通过其在美国的子公司完成了对Cameron海工部门的收购,提高其设计和市场售后服务能力。英国劳氏船级社(LR)与新加坡吉宝岸外海事组建联合研发团队,结合LR的NewWave仿真技术和吉宝岸外与海事的半潜式平台模型实验数据来建立数值波浪水池,对半潜式平台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进行预报,以改善半潜式平台的安全性和运动性。此外,吉宝岸外海事还与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及MHWirth签署投资者协议,三方将在俄罗斯建立合资公司,作为当地海上钻井平台设计与研发中心。
来源: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经济研究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