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96|回复: 18
收起左侧

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EK'&Y"1   两大障碍困扰中国造船企业 *6 _tQ9G K-&V,MI   本地配套率仅有40%,数千家企业长期单打独斗 B75k^ohfj   0(_l|PScF   业界专家表示:“尽管订单增长了,但是2007年仍将是造船业利润回升的一个坎。” 3_q3Bk 6i0A9SN   “尽管订单总量超过韩国,但是国内造船厂的平均电耗是韩国造船企业的10倍以上。”近日,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德谦在采访中表示,中国船企今年新增订单首次超过韩国远不到击掌相庆之时。 8( b tZt W d0NT@   本地配套率40% 0-{t FN 85;b9k&\M   国防科工委的统计表明,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包括造船、修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0亿元,而利润总额仅96亿元。 MQKfJru7 0|; .6\   “造船业利润偏低的原因很多,关键因素是配套设备过度依赖进口,这成为中国造船业提高利润的最大障碍。”刘德谦表示,在中国万吨级轮船中,80%以上采购国外柴油机。 pu,?<@0YK US   另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我国造船业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率不到40%,60%以上必须进口。而日本的本地配套率达98%,韩国超过90%。 ; O<9|? ^9-&o   “比较紧迫的是,在关键部件配套与总装技术方面,中国造船业存在很大差距,必须寻找对策。”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副总裁张涛指出。 q64k7<C,  X\}Y   “所谓本地配套率,不只是指国产设备,同时还包括在中国代工的外资品牌零配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生产经营部张主任表示:“配套不足在造船企业普遍存在,高昂的进口费必须尽快解决。” Y wkyq>Rv BnRN;bu   据渤海船舶重工一位人士反映,目前公司订单已经排到2010年,但是领导却对配套设备心里没底,担心延误工期。他表示:“早几年是配套厂家找上门推销,而现在是我们主动去配套厂家求货。” pWu LfX Nm):9YQ/   针对配套率偏低这一现状,国务院去年9月发布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出具体部署:2010年,主流船型平均本土化率提高到60%以上,散货船达到70%以上;2015年主流船型配套率提高到80%以上。 e?bYjJ q >yJ9U,Y   目前国内有三大造船基地:环渤海湾地区,主要城市为大连、葫芦岛、青岛等地区;长江口地区;珠江口地区。在上述三大基地中,配套率最高的是华东地区,而珠江口地区最低。 ,<DB&&EV8 6 n1rL   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的资料表明,广东地区船舶设备配套率不到30%,其中部分还依靠江浙地区的企业做配套供应。由于当地船用空调、冷冻机、阀门等设备供应不足,企业必须从浙江、上海一带采购。 Vx_rc%' lt$zA%`odc   “不过,随着总投资45亿元的龙穴造船基地2008年投产,广东地区的相关配套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广船国际战略管理部一位人士表示。 | nJZie8m 4lKVY<   “经过几轮重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将成为目前中国自产零部件配套率最高的造船企业,配套率有望超过70%。”渤海证券一位分析师表示。 N)% ;jh:T v6\F Q9|t   产业升级“断层”  }B7K@Wu# ]aCk_*U   在订单爆满背后,中国造船业的行业利润不到10%。除了两大国有造船集团业绩增长以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船企,一度陷入亏损困境。 7 1W5.! C} IbxKl   “大多数船厂即使接到了订单,由于总装工艺不先进等原因,往往被迫延期交付。”刘德谦表示,如何突破这一局面?造船业必须尽快解决产业升级的“断层问题”。 @+U,Nzd /RLq>#:h**   据了解,造船业产业升级主要依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两大巨头带动,因而“断层”现象愈演愈烈。 #$vRJ#S}U }2)DPP:ic   虽然南方的上海、南通、江苏等地企业形成了船舶配套基地,北方以青岛、大连为中心结成了产业链,但这些企业的“集群效应”不明显,数千家船舶企业长期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0Gz)' p<WFqLe(":   业界人士认为,有关方面计划通过打造三大造船基地,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潜藏着另一个问题:在三大造船基地中,大多数配套设备项目是封闭性的生产,只供应几大龙头造船企业的内部需求,外部企业很难从中采购。 e2$]g> [AEBF2OIv   “关于三大造船基地的规划方案,目前仅能有效解决几大龙头企业的资源配置,事实上,全国其他几千家造船企业正在讨论这一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山东黄海造船厂一位人士介绍。 -U2mf W Iy {U'a!   “产业集群的形成,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与产业规划,要有强大的资金投入,不是几个龙头企业能左右的。”广东浩粤船舶工业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 sc`"-J+vp wCZO9sU:6=   据介绍,关于柴油机曲轴问题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国家有关部门曾在国内几大重机厂投入大批资金,试图把曲轴生产纳入到造船业的产业链中来,但至今未能成功。 >e:I o}8{Bh^   事实上,无论是造船厂还是配套厂都一致呼吁,少建几个大船坞,而要多建几个类似专业生产曲轴的船舶配套厂家,尽快形成产业集群。 DOD6Liau{Q twqFs   由于三大造船基地的新建项目最早将于2008年部分投产,因而2007年造船业仍将面临产业升级的艰难局面。一位业界人士表示:“必须警惕的是,尽管订单增长了,但是2007年仍将是造船业利润回升的一个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点击了这么多,怎么没人回应的呀? 难道你们不是这样认为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5-20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

回复: 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ai kan k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有道理 !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原来是这么个前景,我要绝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楼主显然不是在船厂工作的人士,你根本没有评论的资格,我和日本/韩国的航运公司打了多年的交道,说日本比我们强那是肯定的,虽然这很痛苦,但棒子根本不是那回事.韩国的设备虽然大部分是本地配套,但大部分却是日本人在韩国开设的公司生产的产品,棒子只不过在名义上好听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且韩国的造船从图纸设计和产品制造都和日本高度相似,这根本不可怕,我们的企业超越韩国既没有什么了不起,更没有什么必要去兴奋.另外,中国的造船产品配套也不象你说的只有40%,凭我20多年的造出口船经验,我们国内的配套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产品的总体档次不够高罢了,低档船的配套能力在100%,出口西欧国家的船舶设备配套能力的确不强,但和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且普遍采用了欧洲标准和日本工业标准,目前这类设备的制造商100%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普遍集中于长江沿岸,江苏的三泰地区这类企业有600余家,这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基础,楼主无德,不要把10年前登过的文章再拿出来丢人现眼. --------------------- +3 by 理论力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话虽如此,不过我相信中国的船舶市场有很大的空间,而且会改变这种现状并越来越好的,因为很有潜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尽量早高附加值船才能赚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回复: 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原帖由 金陵老船工 于 2007-5-20 18:58:00 发表 楼主显然不是在船厂工作的人士,你根本没有评论的资格,我和日本/韩国的航运公司打了多年的交道,说日本比我们强那是肯定的,虽然这很痛苦,但棒子根本不是那回事.韩国的设备虽然大部分是本地配套,但大部分却是日本人在韩......
老船工说的有一定道理,不过中国的配套特别是大型设备配套的确让人担忧。举例说,别看现在国内那么多造机厂,好象配套能力很强,但是这其中所用的关键技术还是控制在人家手上的,关键零部件的技术也在人家手中,至少每年的专利费用就吓死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2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扬州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I I 不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2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情况是欧洲人在靠高技术和专利在船舶业挣钱,日韩的企业靠管理和高效率在船舶业挣钱. 我们靠什么,靠低成本劳动力来竞争....也就是船厂老板是靠剥削廉价的外包工和那些拿低工资的技术人员来挣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4 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回复: 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原帖由 金陵老船工 于 2007-5-20 18:58:00 发表 楼主显然不是在船厂工作的人士,你根本没有评论的资格,我和日本/韩国的航运公司打了多年的交道,说日本比我们强那是肯定的,虽然这很痛苦,但棒子根本不是那回事.韩国的设备虽然大部分是本地配套,但大部分却是日本人在韩......
不同意你的意见。 要说你在船厂呆过那么长时间,那么你肯定也了解中国造船的成本,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就在人,人工什么的比人家浪费不知道多少,说白了就是剥削我们这些老百姓的廉价劳动力; 说回设备,就随便举一个例子吧,比如一条船,签字1000万,我们说个正常价格,不要挑刺,买个主机怎么也要300万吧,这还是国外公司专利国内制造厂家买,如果进口,呵呵,相信你知道后果,这个设备算国产吗?统计的时候肯定是要算的,因为是我们制造的嘛,可实际上呢,买设备的钱有多少是老外拿走的?至少至少30%,如果是特种船上专用设备,那个比例更是吓人。 就这样的配套? 你说的有一点我十分同意,我们国家的设备厂家也可以提供一条船所有的设备,从每个螺丝到大的主机,但是,那都是什么档次的?那样的船也就糊弄自己人,在国内跑跑,能卖出去赚到钱? 现在,就看最大的利益是落在谁的手上的。很明显,经过这么多年,中国的船舶设备配套的利益依然不在我们自己手上。 不信?看看国内的设备厂家给你的样本,上面是不是标明本公司采用xx公司专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5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呵呵!都有道理啊,不过,中国造船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哦!超过小日本和韩国佬,那是没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5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呵呵!都有道理啊,不过,中国造船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哦!超过小日本和韩国佬,那是没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楼上的,你错了. 总的吨数,我们是超过了 可是在技术上,我们现在是超过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6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回复: 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说的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6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回复: 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原帖由 billy 于 2007-5-22 17:58:00 发表 情况是欧洲人在靠高技术和专利在船舶业挣钱,日韩的企业靠管理和高效率在船舶业挣钱. 我们靠什么,靠低成本劳动力来竞争....也就是船厂老板是靠剥削廉价的外包工和那些拿低工资的技术人员来挣钱.
说的好! 我们需要提高!其实欧洲所谓的高科技也没那么玄,我们中国要搞也一定搞出来,关键是要注意保护我们的专利!不要被他们申请了专利反过来拿我们的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回复:如今船舶市场,并不容乐观

13楼胃口不小,想一口吃个胖子,你也不看看我们国家的基础,你也可以回头看看十年前的中国造船是什么样,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艰难,路要一步一步的走,设备配套不是一下子就能上去的,有了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会有越来越多的设备商参加进来,船舶配套的盛世会很快来临,国内的[配套基础我的看法很雄厚,这是我做为造船人花了几年的时间考察了电力,电子,化工,机械等行业后的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0 10:49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