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上海未来将掌握国际航运保险话语权
上海市保监局昨赴京汇报 推动上海船舶保险建设和浦东金融综配改 今天,一张保额约10亿人民币(1亿多美元)的特种作业船舶保险在沪正式签单。这份保单除了直接承保商为国内险企,其定价由国际再保险商主导,直接保险经纪商、再保险经纪商、理算人也全部由境外保险人承担。
这种由“境外定价、境外评估”的船舶险保单,目前在国内普遍存在。
“如果定价和相关业务今后都能在上海‘拍板’,上海的航运保险中心就名正言顺成为事实了。”一位国内大型险企从事十多年船舶保险的资深人士感慨。
好消息昨天传来:刚刚批复的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方意见,航运保险是重头戏之一,上海船舶保险推定软环境建设,正式有了“名份”。
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市保监局相关人士昨天已赶赴北京,向中国保监会汇报关于推动上海船舶保险建设和浦东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相关内容,一场建设上海航运保险的大戏正在上演。
政策优惠:已在研究中
权威人士透露,上海保监局向中国保监会汇报的船舶保险或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研究发展一些新的船舶保险险种,推动上海船舶保险在新险种方面与国际接轨;加快船舶保险外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法律、税收、信息化建设等。
据透露,在上海加快船舶保险建设的征求意见过程中,监管部门通过即将落户上海的国际再保险巨头——劳合社等机构,对境外船舶保险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形成一些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
在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征求意见过程中,有关方面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有关航运保险的具体事项包括:积极研究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优化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研究进出口企业海上货物运输保费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市场扩容:暂遇金融危机
上海乃至中央对航运保险的重视并非无因。
“这些年我们的出口在增长,但可保量却在下降,主要是现在很多出口企业采用FOB离岸价(Free On Board)价格交易,出口业务大多是由境外收货方来购买保险。”一位航运险从业人士期盼,“能否通过财政补贴把本土企业的货运险留在本地?”
上海趁势而起,已是时候。
沪上保险专家则告诉早报记者,目前全国水险保费收入已占财产保险收入的比重约10%。
所谓水险,是个统称,既包括船舶建造险、停航险,也包括货物运输保险以及物流责任保险等。目前,我国的船舶保险主要由太平洋财险、中国人保主导,两家公司的市场占比超过80%,而货物运输保险则由各财产保险公司作为参与主体,激烈竞争。
2008年,上海市的船舶险保费收入为6亿元,货运险保费收入约11亿元,中国人保的船舶保险保费收入约为3亿元,以内贸船舶为主,太保财险的保费收入为2亿元,主要为远洋船舶。
据保险监管人士介绍,目前上海的船舶保险保费收入,约占全国船舶保险的1/5至1/6市场份额,主要来自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以及其他一些大型船舶公司。
去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机不期而止,近期全球船舶价格和货运价格出现巨幅下跌,国内水险保费收入出现全国性的阶段下滑。
保险业人士告诉早报记者,上海由于保险主体的承保能力更强,遭遇的情况稍好,但也受到货运需求萎缩和价格走低的影响。据估计,今年1月和2月,上海市货运险的保费收入同比缩水25%左右。
如何破解难题
定价权:建再保中心呼声高
可见的是,由于国际再保险公司受经济危机影响,承保能力降低,市场能接受船舶保险再保的主体日益减少,而有再保险能力的再保公司为控制风险,承保条件也更为苛刻,包括船舶保险再内的所有财产险再保费率更是逐级走高,船舶保险的费用也因此出现大幅上涨。
“跟去年同期相比,国内船舶保险的费率上涨至少在10%至15%。”一位国内船舶保险专家如此告诉早报记者。
据介绍,由于船舶保险的保额高、风险集中,通常船舶保险要通过再保险分摊风险,很多企业的自留保险份额仅5%至10%,在此情况下,承保商只有先与再保险商约定好再保险价格,才能与承保对象签定保单,这种模式决定了再保险商的定价权。
保险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上海已在计划打造再保险中心,三种模式成为监管部门的考虑方向:一是将正在引入的劳合社作为再保险平台;二是建设国内保险公司的共保体;三是再建一家专业的再保险公司。
沪上险企认为,由于劳合社在中国的再保险业务与其海外业务模式已完全不同,因此,第二、三种方式中再选择一个的可能性很大,建设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已成为不少沪上险企的共同呼声。
人才攻坚战
除了定价权之外,人才建设等软环境也成为沪保险企业对上海建“国际航运中心”的一个关注焦点。
一位船舶业险专家告诉早报记者,通常一条新船投保时则通过相关保险评估机构进行风险评估,由再保险公司给出定价,经过核保、投保、再保等过程,一旦出险,还将涉及到损失的评估、理算,以及纠纷时的国际仲裁等。
而无论是风险评估还是损失评估、理算、国际仲裁,这些话语权几乎都在伦敦等境外市场。
资料显示,伦敦被公认为是世界航运中心,但其货物吞吐量、造船吨位等指标均落后于上海。尽管上海海事仲裁委员会受理的案件已达世界第三,仅次于伦敦、纽约,但其2007年受理案件仅33件,涉及标的8553万元人民币,而伦敦海商海事仲裁机构2007年受理案件标的却高达2亿英镑。
国内一大型险企船舶险负责人昨天告诉早报记者:“我们接手的远洋船队,指定理算人必须是**,评估人必须是**,这些理算人、评估人都是国际公认的,就这么几家垄断市场,在国际公海上发生的国际碰撞,更是只认伦敦海事裁判。”
“保险中心还在伦敦,目前上海还没法比。”这是不少保险业人士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的表述。国内保险业人士认为,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来自软实力,尤其是人才竞争,包括买卖经纪商、评估商、专业法律人士等。
【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