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累计出口各类船舶217.4万艘,价值191.2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分别增长1倍和60.1%。其中,12月当月出口11.7万艘,下降33.6%,价值17.7亿美元,增长51.6%。其出口的主要特点有:
一、近9成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008年,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船舶170.8亿美元,增长58.7%,占同期我国船舶出口总值的89.3%。同期,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16亿美元,增长47.4%。
二、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均成倍增长。2008年,我国国有企业出口船舶114亿美元,增长33.3%,占同期我国船舶出口总值的59.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船舶47.2亿美元,大幅增长1.5倍,增速提高101.7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船舶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5.9%上升至24.7%。此外,私营企业出口船舶23.6亿美元,增长1.2倍。
三、主要出口至欧盟、东盟和香港。2008年,我国对欧盟和东盟分别出口船舶65.4亿美元和44.6亿美元,分别增长54.4%和66.4%;此外,内地对香港出口船舶29.3亿美元,猛增1.6倍;对上述3个市场合计占同期船舶出口总值的72.9%。
四、半数以上出口来自长三角地区。2008年,我国船舶出口值超过30亿美元的3个省市均在长三角地区。其中,江苏出口43.4亿美元,增长95.6%;上海和浙江分别出口35.3亿美元和32.5亿美元,分别增长61.2%和85.4%;以上3省市合计占同期我国船舶出口总值的58.1%。
五、液货船、集装箱船和散货船为主要出口品种。2008年,我国出口液货船55.9亿美元,增长74.7%,占同期我国船舶出口总值的29.2%,超过集装箱船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出口船型。同期,集装箱船和散货船分别出口54.6亿美元和40.6亿美元,分别增长60.3%和55%,分别占同期我国船舶出口总值的28.5%和21.2%。
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我国上升为全球第三大造船国。但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并拖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航运市场需求低迷,波罗的海指数(BDI)全年猛跌91.5%[1],全球造船业开始步入下行轨道,我国船舶制造业在出口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以下3个方面风险:
一是新船订单严重缩减。2008年前3季度,我国承接新船订单571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1%[2]。截止当年11月份,全球新船订单由8月份的1416万载重吨急剧萎缩至不足100万载重吨[3]。其中,欧洲航运界已停止新签合同,我国造船厂已很难承揽到2011年以后的欧洲订单[4]。
二是船东撤单风险加剧。目前我国主要造船企业的订单大多签至2010年,由于多数航线出现运力过剩、运费下挫等问题,为避免得船后蒙受更大损失,部分船东选择撤销订单。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截至目前中国船舶企业的撤单总量约在100万载重吨左右[5]。近日希腊高世迈航运(Costamare Shipping)宣布,已取消沪东中华造船制造3艘巴拿马型集装箱船的订单[6]。相对而言,民营中小型造船企业由于实力较弱,签订单时收取预付款的比例较低,船东撤单风险更大,2008年我国船舶出口值不足100万美元的企业多达640家,占当年我国船舶出口企业总数的65.3%。
三是企业融资难度加大。造船属于高度资本密集型行业,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对造船行业发展前景态度谨慎,加大了对船舶信贷融资的审查力度,部分银行已将造船业列入高风险行业,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预付款保函以及融资的难度有所加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