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被普遍看好的造船业也未能躲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有船东推迟付款期,更严重的撤单现象也开始出现。”
展会上的疲态
10月16日,浙江(台州)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第二日上午,一角的台州船舶工业展区的部分造船企业简易的展位上,散放着各种各样宣传资料与名片,企业的工作人员却没有出现。旁边有人的展位上,工作人员在绝大部分时间也显得无事可做。
虽然不能与业界知名的上海国际海事展览相提并论,但船用配电板制造商嘉兴市锦泰电气有限公司的业务员徐卡雷,仍然清楚记得去年这个时候的红火场面:“都讲到口干舌燥为止!”相比之下,这一次就显得平淡不少。
平淡不仅仅来源于对会场人气的感觉,也来自于展会的统计数据。根据博览会的展后报告,观众数量为16570人,展会总成交额为4000万元。
而2007年的数据,参观的专业人士和观众共2万多人,达成船舶设计意向的有5条船舶,技术合作项目的有8项,船配产品贸易意向900多项,现场签订供货合同金额2300万元。
2003年至2007年世界新船市场的繁荣,也催生了众多行内的船舶业会展,从北边的大连到南边广州,“整个中国海岸线的省份都搞了船舶展会,每年会有七到八场展会邀请我们去参加。这反映了造船行业的利润与红火,但太多反而显得滥了,必要性也难以体现。”浙江万通重工有限公司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姚广炎在这一行内从业多年,这次也赶到台州,在这边他见到了不少有过合作的老客户。尽管万通重工是浙江省内最大的从事船用甲板机械生产的企业之一,但总经理柯开荣仍慎言从此次展会上直接收获合同订单的情况。
对走马灯般一个接一个的会展不抱过高期望的企业,并非万通重工一家。辟出较大展位的两家企业,浙江恒信船舶设备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江文霞与舟山市千舸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敦章都告诉《浙商》记者,他们参与其中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企业知名度。
与行业同起同落的船舶展会走到这一步,也褪去了往日的光环,回归了“宣传”这一最本源的功用。
受困于运价跳水
“这一波周期从起到落大概有四年时间。”石敦章如是说。中国造船业的异军突起始于2003年,全球航运市场复苏,出现了运力供不应求、运价大幅上涨的情况。各大船运公司开始大量订造船只。而全球造船业的订单,随着产业的转移,也经历了从欧洲到日本、再到韩国、最后到中国的转移。“现在这个周期也快到头了。”石敦章说。
起也运价、落也运价。国际上反映航运业景气程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altic Dry Freight Index)由今年5月间的万点急转直下,目前已跌至1100多点,在短短5个月时间呈现高台跳水之势,并创下6年多来的新低。有分析人士表示,全球经济前景持续恶化,从而导致大宗商品需求增长放缓,进而对海运市场形成了冲击。
“运价确实在半年内下滑很多,原来的高点是现在的5、6倍左右。”姚广炎说。事实上在运价下滑的同时,伴随着的是造船业最大的原料——钢板的价格也在近几个月持续走低,而国内港口的码头上尚有7000多万吨铁矿石有待消化。尽管如此,对于行业的预期还是没有赶上生产的盈利平衡点。“以前钢板价格暴涨,还是要造;但现在订单还没有开始动工的,就停下来了。”姚广炎把这种心态比喻为股市中的“买涨不买跌”,钢板价格的下降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一产业进入了萧条的轨道,企业对于再投资也会慎之又慎。
具体到各类船的利润空间,石敦章告诉记者,“现在5000多吨位的船基本上没钱可赚,散货船的市场下降得很厉害;而一些特种船、多用途船由于拥入的企业较少,可以暂时充当‘避风港’。”
调整已在眼前
此次台州船舶博览会以船舶配套产品为核心,在会场中心布置大展台的绝大部分是船舶配套产品的生产企业。相比纯粹的造船企业,配套企业处于产业链较上游的位置,在技术上也更为高端,虽然产值利润率较高,但他们仍然感受到了来自下游的压力。运价下滑已经影响到了新船的订单与价格。
根据国际造船业权威咨询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统计,今年1-9月份,中国新签订单数量同比下降34.2%,总体跌幅大于全球27.3%的平均水平。其中集装箱货船的订造数量已大为减少,9月下降接近9成,10月份更是寥寥可数。
“在我所知的周边同行业企业中,已经有船东推迟付款期。”江文霞说。更严重的撤单现象也开始出现,“今天早上就有宁波客户打电话给我说,他们造的船取消掉了,项目取消!”锦泰电气另一位业务员朱宁科向《浙商》记者感叹,这样的突发事情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像韩国大宇这样很有名的企业,他们已经接的订单,也被要求不要造了。”当被问及有无推迟付款的情况,徐卡雷表示在台州就有不少船厂拖欠他们公司的货款。
尽管国内实力较强的造船厂目前在手订单较多,普遍能够保障未来二至三年生产,但仍在恶化当中的全球经济环境,将造船业的衰退明明白白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我预计到今年年底,就会有部分资金紧张的船厂暴露出生存问题,行业内的并购、重组等调整也不远了。”姚广炎说。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包张静建议,船企老板们要未雨绸缪,对在造的每一条船的船东情况进行单独分析,提防因为船东退单对民营船厂造成重大损失。
但在采访过程中,绝大部分受访企业都对如何应对可能的生死存亡表现得颇为茫然与无奈。“大环境这样,我们也没有办法改变。”这样的声音被不少人重复着。只有几个还很年轻的业务员,在被问到对未来的展望时,舞了一下拳,表示“我们很有信心!”
在并不拥挤的台州会展中心,造船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显然还有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