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日记,它真实记录了我国远洋救生船搜救马航370航班的日日夜夜。近日,记者在南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采访,看到一本永兴岛号远洋救生船政委高志远写的搜救日记。记录之真切,内容之翔实,都超乎我们的想象。记者索性不加雕琢,照原文摘录,只加几句链接的话放在括号里,以保原汁原味。)
“马航客机失联,牵动着党中央、习主席的心,也牵动着我们每一名官兵的心。3月8日,拔锚起航那一刻,我在船上做了动员。我们船服役35年来,先后参与并出色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同步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和多次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着陆系统中的海上应急搜救打捞等重大任务,被誉为中国海军‘航天功臣船’。此次任务我们搭载了19名医务人员、48名潜水员和水下机器人、声呐、救援小艇等装备。援潜、打捞是我们的强项,祖国和人民期待着,官兵群情振奋,士气高昂!”
“我们一路南下,提前4个小时抵达第一个任务海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随着搜寻区域不断扩大,海区深度从数百米逐渐达到数千米,海况越来越恶劣。为了快速提升潜水员大深度作业能力,我们不断加大潜水员潜水训练强度和加压深度,利用锚泊和漂泊等时机,组织潜水员进行大深度实潜作业训练。在短时间内,随船的潜水员,全部突破了水下100米深度潜水水平。官兵憋着一股劲,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只待一声令下。”
“3月15日凌晨,我们抵达上级通报的疑似失联海区。风大浪急,水下机器人无法下水,我船用黑匣子探测仪、海底图像声呐对疑似点进行了探测,未发现目标。13时左右,我们在上级给出的疑似点西南100米处发现的却是80米长的油管。大家跌宕的心情像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此起彼伏。”
“刚出九段线,又进马六甲。才抵安达曼,又经过赤道,再进南印度洋。日夜不间断地搜寻了这么多天,依然毫无所获。大海捞针,首先要知道针在哪里。真伪难辨的信息,增加了搜索的难度。”
(记者的思绪随着搜寻的航迹飘向那片大海,似乎看到搜救船如一片风帆在烟波浩淼的大洋里穿梭。)
“4月1日19时,夜色朦胧,瞭望更上士宋巧发现右舷前方有一个黑点。由于距离远,光线暗,不能判别漂浮物特征。经过抵近观察,发现是一个燃烧过的泡沫板,里面还露出一截电线。大家怀疑是失事飞机的机翼。打捞之后,拍照,经有关部门论证,再次排除了可能。”
“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沙鸥振翅。大家没有心思欣赏印度洋的美景。无论是高温蒸烤、还是大雨倾盆,甲板上的瞭望更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海面。箱包、鞋子、饮料瓶……海上每一件漂浮物都牵动着官兵的神经,官兵瞪大眼睛,绝不放过。打捞、拍照、鉴别……”
(白浪如练,征途漫漫。连续高强度的搜救,对装备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午夜,睡梦中的主机班长、一级军士长付家清突然从床上跳了起来,把战友们吓了一跳。老付说,情况不对,机舱里的声音异常,肯定机器有问题了,说完就冲向机舱。他围着左主机转了一圈,两个故障就被他锁定了。故障排除后,天都亮了。主机是舰艇的心脏。出航以来,付家清都是睁一只眼睡觉的,经常在温度50多摄氏度的主机舱内工作长达数个小时。”
“军人最大的责任,就是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担当使命,不辱使命。
这段时间,机电长刘四华明显瘦了,头发也白了不少,沧桑了许多。船长刘福生告诉我,由于任务紧急,没想到会跑这么远,时间这么长,机电专业没配助理员,也没有业务长指导,有了故障,全靠他们自己。机电长直言,他无时不担心机器会出故障。这种焦虑一直萦绕着他。为了减轻他的焦虑,我陪他在飞机库投篮,跑步。”
(日夜兼程的搜寻,艰苦的工作环境,酷热的热带气候,丝毫没有动摇官兵们完成搜寻任务的决心,他们时刻牢记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老军医刘振海在舰艇工作20多年。最近,他经常望着大洋发呆。原来,今年他的儿子要高考。多年前,他妻子因病去世,儿子是他最大的牵挂。我不停地宽慰他。孰料,他竟然拍拍我的肩膀说,他确实想儿子了,不过儿子很坚强,自己会勇敢面对一切。”
“4月1日这天,中士田川想告诉爱妻,15天后的预产期不能赶回去照顾她了。电话那头,传来了妻子虚弱的声音。原来,前一天她刚进行剖腹产,生下了儿子。起初,他还以为是妻子愚人节给他开的玩笑。妻子哭着告诉丈夫由于身体原因,孩子早产。田川一边叮嘱,一边转过头去任凭眼泪恣意流淌。还有上士周俊斌,副机电长刘洋,在执行搜救任务中,他们都当了爸爸。军人意味着奉献,在此次行动中,官兵对这句老话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沧海搜救,是一次全方位的大考。原本按一个月备便的他们在海上搜救了整整两个月。到了后期,重重困难摆在眼前:装备进入故障期、物资缺乏、海区复杂……)
“只要有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手纸用完了,大家相互借着,节约着用;牙膏只挤绿豆那么大……坚持就是胜利,4月15日,终于靠上新加坡的码头补给了。”
(接着,他们又按照上级指令,驶向大洋,开始新一轮的搜救。)
“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大洋见证,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绝不放弃!4月23日我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船上举行了纪念活动,官兵在军旗上庄重地签下自己的姓名。虽然搜救未果,但在海上,无论是穿越马六甲海峡首航印度洋,还是穿越赤道,我们都举行了纪念仪式,置身大洋向祖“只要有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手纸用完了,大家相互借着,节约着用;牙膏只挤绿豆那么大……坚持就是胜利,4月15日,终于靠上新加坡的码头补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