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大船重工手持130亿元合同,实现开门红
即便在造船业酷寒的2012年,大船重工海工产品销售额仍大增61%;今年手持有效合同销售额达130亿元
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是绩优股,这是不争的事实。从世界范围看,高能源需求支撑高油价,高油价驱动全球海洋油气开采投资逐年递增。近三年海工装备市场订单结构呈现钻井装备需求旺盛、生产装备需求稳定、水下系统市场成长的态势。去年,世界海工装备订单总价值超过330亿美元,韩国、中国和新加坡分别占市场份额的47%、29.5% 和23.5%。韩国仍保持较强领先优势,中国接单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已超越新加坡,位居第二。其中,韩国的优势在于立足高端,全面发展;新加坡之所以滑落至第三,在于其自升式钻井平台阵地失守,成交量出现萎缩;中国拿下亚军的理由是自升式平台订单上升带动各种船型订单大幅增长,其中大连船舶重工(大船重工)在海工装备领域坐稳龙头地位。
得益广阔前景
从预测角度,已是中国海工装备龙头大佬的大船重工认为,海工装备未来市场需求将稳步增长。钻井装备方面,市场处于新一轮繁荣期的波峰,面临一定回调压力。生产装备方面,据IMA统计,全球计划投资的海洋油气开发项目对浮式生产装置的需求量约为230座,预计2014–2017年,全球浮式生产装置投资总额将达910亿美元。天然气装备方面,据DW预计,到2020年全球LNG-FPSO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左右,LNG–FSRU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美元左右。水下生产系统方面,市场被欧美垄断,据GE预测,全球采用水下生产方式的油气田比例将从去年的9%上升到2020年的15%,2011–2015年全球水下生产系统市场总额高达1340亿美元。
在技术发展方面,呈现多功能、集成化的特点,包括自升式、半潜式和钻井船等主力装备都朝着功能多样化、系统集成化方向发展。另外,钻井、生产、起重、生活、储卸油等多功能复合型装备拓展了作业能力,向深水化和规模大型化方向发展,包括深水、超深水钻井船作业水深向3600米挺进,钻井深度达到12000米。目前韩国提出以此为特征的第7代钻井船概念,浮式主流钻采、生产装备不断挑战极限能力。
在浮式LNG技术方面,前景也颇广阔,LNG–FSRU、FLNG 等浮式LNG装备得到长足发展,迅速从概念阶段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各国研究机构加快浮式LNG装备技术的研究步伐,相关的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
此外,水下装备的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远海不断发展,水下生产系统已成为海洋油气开发,特别是深海油气开发必不可少的一环,相关技术与装备的应用更加广泛。极地装备技术发展虽然刚刚起步,但环北极国家加紧圈占脚步,相关油气公司跃跃欲试,研发装备开发北极油气资源,极区油气钻采装备未来需求将不断上升。
中国海工装备市场正进入黄金发展期。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海工装备订单大幅增加,共接各类海工装备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新承接各类海工平台61座、钻井船1艘,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从发展现状看,未来十年是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的发展重点。目前中国油气开发装备年销售额约300亿元,占世界市场7%的份额。此外,中国已基本实现潜水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但整体海工装备制造行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配套能力尚存在较大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未来5~10年将为产业发展关键期。
龙头地位确定
借着海工市场发展的东风,日前大船重工发布消息表示,去年大船重工批量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等工程,合同金额同比增加5倍多,占承接合同总金额的比重超过12%,完成经济总量同比增长41%。截至目前,累计承接建造海工装备67座,为国内第一,海工装备正逐步成为集团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今年伊始,大船重工手握的有效合同已使其海工装备销售额达到130亿元。
大船重工在中国海工市场具有龙头地位,大船重工设计所所长马延德介绍说,在技术研发能力方面,该所已被列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研发设计团队,可按各国船级社规范、国际公约标准设计船舶、海洋工程和钢结构物,为五大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海洋工程研发设计团队被评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已成功研发LNG船、FPSO、FDPSO、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新产品,成绩突出。共完成建造有半潜式钻井和支持平台8座,FPSO6艘,海工模块14项,海洋工程船7艘。自主研发项目包括DSJ300自升式钻井平台、DSJ350自升式钻井平台、DSJ400自升式钻井平台、DSAJ400型自升式生活支持平台;100米水深可移动自升式生产储卸平台,适用于中国东南海域100米以内水深边际油田开采,具有可移动、生产、储油、卸油等功能,日产量可达3200方,储油舱容为5万方(最大可储油3.5万方,外输原油2万方),技术方案已通过中海油审核。
此外,大船重工还自主研发了潮间带及近海步行式海上风电安装船,船型、四圆柱桩腿、自升式风车安装平台,在恶劣环境工况下可工作水深3~30米,靠拖轮拖航; 0~3米浅滩依靠海上安装钢结构沉箱和液压步行装置,实现浅滩自行迁移,速度在12~24米/步,约60米/小时,可满足3套(3MW)和2套(5MW)风电机组设备的存放、运输。自主研发50米水深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该装置可系泊30万吨级以下大型油轮,设计传输能力每小时5000立方米,适用于50米水深,设计寿命25年,目前该装置有1座在建。
在深水海工装备方面,大船重工研发了1200米半潜式钻井支持平台、3000咪深水钻井船、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和八角形FDPSO。
凭借拥有世界一流的海洋工程专用坞及符合国际海洋工程标准的配套生产设施,具备从修理到改装、从局部建造到完整建造、从分包施工到总承包建造完备的海洋工程设计和建造能力,大船重工已经成为中国海工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海洋经济业务板块出现爆发式增长。
仍需未雨绸缪
尽管技术认证与产量在业内称雄,但大船重工并未对其技术水平过分自信,大船重工副总工程师刘文民认为:“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警示海工装备业需要更高的技术与质量。更重要的是,海工装备领域已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低价恶性竞争已经开始。海工装备为高附加值行业,也是高风险性行业,不是有钱挖几个技术人才就可持续发展的,还需要人才、技术、管理的积淀。造船业大起大落的教训已非常深刻,海工装备行业会不会重蹈钢铁、光伏的覆辙确实让人捏一把汗。”
针对海工装备的发展盲区,大船重工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马延德提出,首先需要找准定位,明确思路,加强研发,健全队伍;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重点突破深海钻采装备、多功能集成新型海工装备关键技术,实现深水钻井船、LNG-FSRU、FLNG等高端装备的市场突破。引领海工产业高端化需要国家战略政策的扶持和监管,鼓励三大国有石油企业对中国船企及船配业的扶持。其次,国家战略政策可以借鉴巴西经验,其深水生产装备必须在巴西制造,全球先进的深水技术向巴油公司敞开。第三,船舶总装企业应学习新加坡、韩国的技术发展思路,鼓励骨干企业加强研发,引进国际高端人才、高端工程分析软件、工程管理软件。最后,船舶总装及配套企业应着重转变海工装备发展模式,强化高端工程操作能力的提升,理顺高端工程需求、资源、管理、技术开发、新技术、国际标准(美英)应用的内在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