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26|回复: 0
收起左侧

光鲜数据难掩尴尬处境 海工产业升级需更多政策帮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7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2013年上半年,在全球海工装备总额为330亿美元的订单中,中国企业新签订单金额达到80亿美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承接订单(海工辅助船除外)总额,仅次于韩国企业的14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这对于深受危机困扰,正致力转型升级的中国海工企业来说,不啻一个比较亮丽的数据。然而,在这一光鲜表面的背后,另一组数据却令我国海工产业面临的尴尬处境暴露无遗:接单数量是韩国的4倍,但每总吨单价仅为韩国的1/8;近70%的设计依赖国外;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仅为5%~10%。
  “中国海工产业还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在向高端产品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急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帮扶。”在日前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洋工程技术装备论坛上,业内多位专家就目前我国海工产业现状交流了意见,并发出了上述呼吁。

  “低价抢单”策略并非万能药方
  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在技术储备、装备研究上落后韩国、新加坡等国10~15年。中国海工企业普遍呈现出“产品单一化、低端化”的特征,特别是在深海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企业存在明显差距。这种产业发展的弱势反映到企业的实际运营中,突出表现为产品单价上的差距。尽管上半年中国在海工领域的接单量是韩国的4倍,但产品单价只有韩国的1/8,这也充分表明,全球海工装备高端市场仍由韩国牢牢控制。
  对此,与会代表纷纷表示,目前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为争取市场份额,企业牺牲利润,打价格战,而鉴于“以价格换订单”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低价抢单”策略虽然在一些低端市场上能够“畅行无阻”,但在素来看重建造实绩的全球海工市场上并不能完全“吃得开”,特别是在高端、高价订单上,价格优势换不来客户的青睐,而高端市场打不开,中国海工企业就很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其自主研发的产品就缺乏市场空间。
  专家指出,要想打破这一僵局,带领企业走出价格战迷雾,引领产业高端化转型,让企业有订单、产品有平台,引导我国海工产业向自主创新型发展,国家战略政策的扶持必不可少。

  国有能源公司须扮演特殊角色
  “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取得相应的资质;另一方面,对于发展海工这样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国家政策的扶持作用举足轻重,特别是国有能源公司需要扮演扶持本国海工产业的特殊角色。”挪威船级社(DNV)大中华区海事咨询部总经理吴巨圣表示。
  众所周知,客户在投放高端、高价海工订单时,对于建造质量和建造经验的考量要优先于价格因素。而中国企业要进入海工高端市场,“经验与订单”很像是一个 “鸡跟蛋”的问题。在吴巨圣看来,“国有能源公司永远都会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支持本国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目前,世界上90%的油气资源事实上由国有能源公司掌控,因此,这类公司在助推本国海工产业发展方面完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海洋石油981”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就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额投资的。他认为,未来需要国有能源公司进一步支持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引领企业在深海技术领域向前迈进。
  对于我国自主研发产品缺乏平台检验其可行性、难以得到实际应用的问题,吴巨圣表示,在这方面,国有能源公司也能帮企业一把,而且能实现双赢。他举例说,挪威的石油公司通常愿意在可以控制风险的范围内采用或试用新设备,同时评估这个设备投入生产的可行性。挪威企业的海工产品技术创新便得益于此。对于中国的能源公司而言,要承担产品开发试验的风险,就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国家政策对海工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方面,巴西是最好的例子。在深水海工生产装备领域,巴西明令规定其必须在国内制造,迫使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海工建造巨头只能参股巴西船厂,“带着设计”去巴西建造。“目前,中国在海工产品设计方面主要依赖国外,能否借鉴巴西的做法,由国家出台更积极的政策,引领中国海工产业做大做强?由此,我们可以选出最好的设计,然后集国内最好的船企来生产。”在吴巨圣看来,这是中国海工产业能否打破韩国海工制造优势地位的关键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5 08:26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