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仓港武港码头是目前长江流域航道最深、载重最大的码头。2012年,武港码头成为长江第一进口铁矿石中转码头,吞吐量达3884万吨,有力地助推了太仓港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回眸四年发展历程,武港码头的快速成长可谓是一个“奇迹”,探寻“武港奇迹”的背后,蕴藏的是检企之间同心协力谋主业的共识。
四年,2009年从482万吨起步,2010年1077万吨,2011年1544万吨,2012年达到1942万吨,每年近500万吨接卸量的增长,描绘出太仓口岸铁矿石进境物流高速发展之路的前景。
2013年5月24日深夜,伴随着隆隆的汽笛声,又一艘来自澳大利亚的18万吨cape级散货轮装载着9.5万吨铁矿粉停靠在太仓武港码头一号泊位。至此,武港码头已停靠外轮738艘,卸载货物5752万吨,太仓武港码头已经跃然成为长江岸线接卸铁矿石第一港,同时每年近4000万吨的吞吐量有力地推动着太仓港跃升为全国知名的新兴亿吨大港。
作为专业铁矿石中转码头,物流效率决定着经济效益,但作为进境大宗资源性货物,铁矿石的品质安全更是进口商关注的重点。武港码头的孙斌经理心中最为感激和自豪的是,码头方在江苏太仓检验检疫局创新思路的引领下,共同走出了一条铁矿石检验鉴定的成熟之路,让铁矿石进得质量安全有保障,让码头运转得风生水起,创出了一个“武港奇迹”。
创思路 做足开港前筹备工作
四年前,国家发改委批文下达,有着广袤岸线的太仓港将着手建造一个11.5米吃水深的铁矿石专业中转码头,作为海港分卸铁矿石的第二港,服务位于长江沿线的武汉钢铁、南京钢铁、萍乡钢铁、兴澄钢铁、沙钢等国家中大型钢铁厂。据估计,此举一年能为各钢厂节约物流费用上千万元。
高定位就要用高标准建好新码头。武港是太仓港第一家专业铁矿石中转码头,为此,太仓检验检疫局作为重点项目重点扶持,组织专业团队提前介入码头建设,将检验检疫相关取制样设施的建设与码头后期运作的效率结合起来考虑。在人力资源方面,选派业务骨干组建检验鉴定科,提前组建取制样队,研究工作标准,熟悉工作流程,并分批选派人员至连云港、北仑等大港口进行跟班实地学习,以“大港”带“新港”,着手培养业务骨干。
码头正式对外开放时,一个符合国际取制样标准ISO3082的铁矿石取制样楼巍然矗立,合理的布局设计及良好的设备维护可以保障铁矿石的顺利接卸。同时,作为涉外码头,在安全、卫生、环保方面,武港也达到了相关国家政策要求。年轻的业务人员通过实地培训合格走上岗位,认真落实着相关安全设施及便利性方面的专业要求,用技术开展检验鉴定业务。
检企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合作让码头的业务开展事半功倍。
谋主业 打造检验鉴定代表样
四年前,太仓检验检疫局新成立的检验鉴定科和取制样队的年轻小伙们带着青涩组成了生力军,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3岁;四年来,他们不断比学赶超,练就了过硬的检验鉴定技术,规范专业的操作赢得了国际专家的赞许。
国际铁矿石费用结算的主要依据在两方面:一是检验鉴定人员现场通过水尺计重得出的重量数据;二是由实验室检测出的货物主要结算化学指标。因此,太仓检验检疫局检验鉴定工作的重点也就在这两个方面。
太仓检验检疫人自创门路,以码头的抓斗作为工具,用水痕作为度量尺,配合码头吊机工人熟练的操作技能,摸索出了一套既不影响卸货速度,又能快速检测“明水”重量的方法。
300米长的巨轮,九个万吨级货舱,带上几百吨的“明水”虽然微乎其微,但在检验检疫人眼里那就是眼睛里的沙子——是容不得的。据估计,“明水”的检出为国内钢厂每船巴西矿平均至少挽回30万人民币以上的损失,企业人员不止一次的向码头反映,太仓局明水的检出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问题,政府这支无形的大手不仅抓住国外稀缺资源,甚至抓住了从指缝中流走那“一丝国家财产”。太仓局开拓性的服务思路,也为太仓武港码头广开市场提高了影响力。
铁矿石实验室检验鉴定结果又是进口铁矿石买卖中关键的结算依据之一,而取制样工作的代表性则是准确检验鉴定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常常遇到的铁矿粉品位问题,就是如何从多达10万吨的货物中选取到一份最具代表性的样品送到专业实验室检测的问题,这也就是武港码头取样队最核心的工作。一位从事检验鉴定超过30年的老检验员提到,一份准确的检验报告的出炉,80%靠的是一份最具代表性的样品,20%靠的是各类仪器的检测。
太仓检验检疫局专门成立的18人取制样工作队,以业务骨干为班长分班运作,以便每时每刻都能保障取制样工作的开展。须知,铁矿石取制样是个苦差事,365天全年无休,24小时日夜倒班,筛选、缩分、碾磨、破碎、干燥、称重为的就是那一船次一小袋的分析样。遇到像巴西或者加拿大来的粘性矿种,还必须按时到皮带机上进行人工取样,一天的活干下来,白衬衫就变成了迷彩服。可以说只要抓斗在运作,取制样队的小伙子们就肯定在忙活。
某次,全球矿业巨头力拓公司来太仓局调研,展示了他们公司分析的全国各大港口铁矿水分含量和力拓自己实验室的波动对比图,意料之外的是新成立的太仓武港铁矿含水量波动非常小,排在了全国的前列,赢得了赞誉。如今,要求进行水分复验的企业越来越少,这批小伙子们的活也越干越熟练,越干越细腻。
在每一份铁矿石外贸合同中,几乎都规定了一个结算时间,通常为一个月左右,这就对检验检疫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两港的卸货取制样及检测样过程。可以说,留给实验室的检测时间极其紧迫,以长三角地区的进口密集程度和实验室的稀缺程度而言,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为应对太仓武港码头高速增长的进口量,满足收发货人的结算需求,在江苏检验检疫局的协调指导下,太仓检验检疫局联合常熟检验检疫局,由常熟局金属材料实验室负责太仓地区铁矿石的化学检测工作,特事特办,全力保证太仓港铁矿石的检测速度。这一利好条件,直接为每批进口铁矿石检测节约近半个月的时间。
促发展 保持优质服务好姿态
2013年2月,寒风凛冽,检验鉴定人员对一艘日本籍的矿砂船进行前尺作业,根据上一港的水尺报告,该轮预计将有近1000吨的短重嫌疑,他们拿出重锤钢卷尺开始挨个的检测每个量水口的总高与实高,并一一录像记录在案,等卸完货做后尺检验时再挨个的复核并检查,保证没有一吨货漏算进水尺计重范围内。在没有一丝漏洞的检验过程后,大副心服口服地认可了计重数据,最终该轮短重986吨,短重率6.8%,赔偿金额13万美元,太仓检验检疫局的小伙子们又一次将不合格产品成功检出。
近年来,由于国内对铁矿需求旺盛,矿砂价格一涨再涨,以前不值钱的铁矿现在已成了澳巴两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由于利益驱使,发货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在矿中注水或少发货以赚取短重的金额。检验检疫人作为把守国门的第一道关卡就是要在国门的源头将不合格产品检出,为企业出具索赔证书。
四年来,把关的成效可谓硕果累累,不合格检出率达到75%,短重批次404批,累计短重重量29.91万吨,挽回损失4256万美元,这些成功是检验检疫人工作的目标也是工作的动力,更是国内企业选择武港码头来中转货物的重要原因。
一江一海,一内一外,进口铁矿石分港卸货固然能够节省大量的物流费用,但是码头卸货的总时间却增加了。为了让码头一靠船就能马上进行卸货作业,太仓局通过两年的数据比对,分析江港海港鉴定误差,太仓局联合铁矿大港北仑局签署了合作协议,上一港来自北仑的船舶可直接进行作业,在第一港的可控保证下省去了第二港首次的检验鉴定,直接为每艘次船舶卸货节约两小时左右的时间,两小时看似不多,但却保证了10万吨货能在24小时内卸载完成,使船舶留在港口的时间控制在一天一夜,提高了码头的船舶流转速度,无形中为码头每天都靠泊船只创造了先决那件。此举受到了武港负责人的大力赞赏。据码头方估算,该条件下每年可多靠泊船次20艘,多进口货物近200万吨。
服务,是“宁让人等船,不让船等人”的工作态度。港口鉴定时效性特别强,外轮到港后必须马上开检,检验鉴定完后才能开始卸货,而卸完货后又必须在第一时间登轮检测空船数据,之后船舶才能离泊。由于太仓港离市区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情况,不耽误码头正常运转,检验检疫人往往要提前3个多小时从市区出发,一次水尺做完,意味着半天的工夫就没了。2013年元旦,检验鉴定科的小伙子们同时接到两家代理的通知,夜里12点半将有一艘外轮靠泊太仓华能码头,而武港码头的澳大利亚麦克粉预计将于凌晨4点卸完,开航时间经海事局批准暂定于清晨7点,接到任务后,鉴定科的小伙子们相视一笑,知道这又将是一个不眠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