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石化能源的日益短缺和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近年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逐渐成为人类新兴投资开发热点。其中,风能因生产成本低廉和高效而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的风力发电主要分为两大类:陆地风力发电和海上风力发电,后者则是前者的延伸。尽管船舶航行早已不依靠风能作为主要动力,但人们不曾料到,船舶和风能在历史上结下的不解之缘现在又迸发出新的正能量––其不仅拯救了欧洲的一批濒临倒闭的造船企业,还为一些陷入困境的亚洲造船企业开拓出了一片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即转向风力发电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风电兴起 欧洲船企重整旗鼓获新生
卡姆麦尔·列德公司(Cammell Laind)曾是英国也是全球有名的一家大型造船企业,自1829年至1947年,其建造大型船舶1100多艘。然而,随着世界造船市场中心向东北亚转移的步伐加快,卡姆麦尔·列德的造船业务走上了逐步衰落的道路,由于新船订单断流,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不得不关闭船厂的大门,开始进行转产等结构调整。
近年来,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产业,这使卡姆麦尔·列德获得新生。鉴于陆地风力发电场建设要占用大量土地,而欧洲国家国土面积小,又加上陆地风力质量不佳、风力发电会对周边造成噪音污染等原因,英国等欧洲海洋国家开始将风力发电场的建设重心向海上转移。卡姆麦尔·列德利用其传统造船技术和海上结构件建造能力,开始向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市场进军。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海上风力发电等再生能源部门创出的利润已占卡姆麦尔·列德总利润的10%~15%,2013年预计将翻一番,现在公司已将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和核能设备制造作为两大支柱业务,并集中力量进行投资、研发和生产。英国《金融时代》日前报道称,英国经济已陷入了长期低迷的困境,但卡姆麦尔·列德迎来近10年来最大的年销售额增长率,预测2012~2013年年底,其利润收益将达到约1.2亿英镑,这主要得益于海上风力发电设备业务的发展。卡姆麦尔·列德的海上风电设备市场并不局限于英伦三岛,而是已成功进军欧洲其他海洋国家,比如,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的海上风力发电场都留下了它的足迹,在上述国家销售海上风电设备的金额已占其销售总额的1/6,计划今后要上升到1/3。
目前,世界的海上风电设备市场以欧洲海洋国家为中心,但美国和中国也进行投资研发建设海上风力发电场。国际能源专业调研咨询公司不久前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海上风力发电市场规模有较大幅度萎缩,但自今年开始复苏的势头将会继续下去,未来几年,海上风力发电设备市场规模将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预测到2015年全球海上风力发电场的装机容量将达到5761兆瓦。英国新能源财经公司市场调研报告也声称,目前全球海上风电(包括试验性风电场)装机容量接近4吉瓦,2015年将接近6.2吉瓦。韩国新能源研究机构更是认为,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力发电将会在海洋国家得到较大普及,届时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30吉瓦的规模。
在乐观的市场预期的推动下,海上风电设备及其海上风电场支援补给船的订单逐年增多,欧洲造船企业、重工企业和电机制造企业伺机而动,特别是造船企业均期望在海上风电设备市场获得新的空间和增长动力,德国、法国、西班牙和北欧地区的船企正在重整旗鼓,纷纷进入这一市场“淘金”,去年他们在该领域的销售额占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已上升到11%~18%。此外,欧洲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成立相关的行业组织––欧洲风电设备协会,共同谋划制订不断扩大市场空间的方案,并提出要防止被韩国造船企业夺走“饭碗”。 自主研发 韩国船企挺进市场辟捷径
韩国几家大型船企认为,虽然目前国际海上风电市场中心在欧洲,并由欧洲企业主宰市场,但韩国船企凭借自己在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方面的技术实力完全可以与欧洲企业在这一领域一较高下。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和STX造船海洋均以不同方式收购欧美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股份,为进入海上风电市场开辟捷径;同时,三星重工、斗山重工和现代重工已成功研发出7兆瓦、5兆瓦、2.5~5兆瓦风电机组,并开始向韩国海上试验性风力发电场供货,个别产品已实现出口。
韩国政府也制定了海上风电发展计划,即在2019年前投资约90亿美元建起装机容量为2.5吉瓦的海上风力发电场,其设备除个别从国外引进外,大部分由韩国企业自己制造,目的是培育本国企业自主研发和生产海上风电设备的能力,为今后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创造条件。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STX造船海洋和斗山重工等均参与这个海上风电项目的设备供货和风电场建设。韩国政府认为,其目前规划的海上风力发电场在2020年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65.25亿度,可供556万人的电力消费,届时韩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海上风电生产国,这也将为韩国企业进军国际海上风电市场亮出最有说服力的“广告牌”。
由此可见,面对正在兴起的海上风力发电市场,欧洲与韩国各船企都已做好全力挺进市场的准备,将展开一番激烈角逐。这一动向值得同样身处结构转型阶段的中国船企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