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400公里的“南翼”,让我们备受震撼的不仅仅是这里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拔地而起的灌河“大造船”。
从灌河河岸到灌河海口,从灌南到灌云,恒成船业、红旗船业、宏冠船业、名洋船业、五洲船业、和利通船舶等22家船舶企业依次排列,这片曾经寂静荒芜的河滩海岸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发生了“嬗变”,
船舶工业实现了从零到百亿元投资的汇集。
2006年5月,灌南县招引的灌河恒成船业第一艘万吨轮建造开工之前,连云港近海仅有1家船舶制造企业、5家内河造船企业和一些小型渔船修理厂,造船总吨位2.4万吨,在建最大船舶仅5000载重吨,年造船仅数十艘,产值仅几千万元。
随着恒成船业的首家进驻,近两年来,位于灌河河畔和灌河口已经聚居了“两个组团”的船舶工业园。第一组团:灌南县半岛产业区的灌河沿线,已经进驻了16家造船企业,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第二组团:位于灌云县燕尾港临港产业区的灌河口海岸、团港等地,已经进驻6家造船企业,投资6亿多元。在两个组团中有近10家造船企业投资超过10亿元,其中,五洲船业总投资15亿元,名洋船业总投资12亿元,爱克伦船业总投资10亿元。
在恒成船业的造船现场,恒成船业总经理季小斌介绍说,经过两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恒成船业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场地、厂房,7个万吨级船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造4艘万吨货轮都将于今年下水。恒成船业还启动10万吨级船坞建设,届时,公司可具备同时生产12艘船舶的能力,达到4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
谈到引进船舶项目的设想,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伟介绍,主要是考虑到项目的利税利润、配套企业的联动,以及解决剩余劳动力等优势。目前,国内用船每万吨税收在300—500万元左右,而出口国外的船只税收更高一些。
李伟说,园区已经有5家造船企业具备生产条件,吸纳附近2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去年一年,船厂附近的村民购买了150辆家用轿车。
目前,连云港正在着力建设“盐灌船闸”。建成后,灌河建造的船只可沿灌河—盐河—京杭大运河—长江线运行。
灌云处在灌河入海口,站在灌云燕尾港,可以看到河海相汇的壮美景观。
“我们这里的水域形状是‘喇叭口’,船调头方便,所以就必须引进10万吨级以上的大造船项目。”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主任、燕尾港镇党委书记掌文胜告诉记者。
在位于灌云燕尾港临港产业区的团港,由名洋船业投资建造的10艘万吨轮也相继开工。其中,在建最大船舶载重达5.7万吨级。据悉,仅今年的船舶企业工业产值就将超过25亿元。而其他造船企业也将陆续在今明两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船舶建造。
目前,灌云船舶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就是核电站占用了大量的海岸线。但灌云在船舶制造区后面规划了大面积的配套区,引进涂料、气体、铸造等船舶生产配套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条。
“船舶是当代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连云港市经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船舶工业除了具有其重工业的投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劳动力和资金密集等共性外,还具有产品不可替代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等特点。船舶工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大的带动发展作用,直接涉及钢铁、机械、电子、化工等50多个产业,而船舶工业技术涉及导航、通讯、数控、水声、光电等360多个专业,有许多属于高精尖层次,要融合大量高新科技。”
而日照市也具备着发展船舶工业的优势和基础,发展船舶工业对我市破题临港工业、提升重工业结构,完善装备制造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率先进驻连云港市的这批船舶企业陆续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连云港造船将达到450万以上载重吨生产能力,初步建起苏北中小船舶最大的造船产业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