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工信部正式发布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2015年船舶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800亿美元。《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阶段。
万亿规模
根据《规划》提出目标,2015年我国船舶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800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船舶工业的销售收入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规划主要指标全面完成,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跃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3.6%,完成工业增加值1662亿元,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船舶出口额突破400亿美元。但是我国船舶工业仍将处于成长期,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我国船舶工业整体水平和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推动船舶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进入世界造船前十强企业达到5家以上。培育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装备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修船企业。
在船舶配套业方面,我国还将在“十二五”力争使我国船舶配套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船舶动力和甲板机械领域形成5~10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综合集成供应商。主要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品牌船用设备装船率达到30%以上。在船舶自动化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达到30%以上。
为此,我国将鼓励船舶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支持企业加大对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的研发。加强船舶产业政策与国家有关财税、金融政策的衔接力度,充分利用出口退税、重大技术装备支持政策、技术改造支持政策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的挑战
《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船舶安全、绿色、环保要求全面提高,先进造船国家加强技术封锁,不断构筑技术壁垒;世界造船竞争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步伐缓慢。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我国船舶工业整体水平和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船舶运力和建造能力过剩,造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国际市场对船舶安全、绿色、环保要求全面提高,先进造船国家加强技术封锁,不断构筑技术壁垒;世界造船竞争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指出,为达到《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未来我国船舶工业内的重组兼并将成为趋势,国有骨干企业有资金优势和政策支持,将成为未来并购的主体,而民营中小型船厂则会在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中被逐渐整合和兼并。
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导致航运市场陷入市场低谷,船舶需求不断下滑,这给中国的船舶制造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时,韩国、日本等造船强国在整体水平和技术实力上仍然领先于中国,将会对中国船舶出口形成很大的竞争压力。而国内船舶制造工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弱点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配套工业发展落后,这些都将成为阻碍我国船舶制造工业发展的障碍。
业内专家表示,去年我国承接新船订单量为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由于我国船舶大部分用于出口,海外市场需求疲软对国内船市造成极大冲击。而新船需求不足将继续困扰中国船舶企业,造船企业接单难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三年,整个国际船市将呈下降趋势,预计到2015年以后才会逐渐好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优胜劣汰,船舶工业开始步入整合时代。
为此《规划》提出,国家将积极推进以大型骨干造船企业为龙头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高端产品制造能力。
国家也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和品牌。
《规划》指出,未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加快推进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设计建造能力。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信息部副主任谭乃芬表示,我国船舶企业应在保持原有市场优势的同时,向高端进发。同时大力发展符合国际造船新标准、新规范的节能环保型船舶。国家提出“十二五”末期,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是船舶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深海空间站研发已立项
目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W二研究所已经立项开展对深海空间站的研发工作,这意味着我国在发展深海空间站技术方面已经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为进一步开展深海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七W二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透露的。“十二五”期间,七W二所将瞄准国际海洋装备技术发展前沿,研究以开发深海资源、进行长周期/全天候/全海域海洋科学研究为目标的深海空间站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七W二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也表示,“十二五”与“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科技界已经开展了部分深海空间站主站的总体技术、配套的水下无人潜器、水声控制与对接及水面保障船等技术的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开展小型深海空间站的研究。科技人员下到1000~1500米的深海,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更长时间的观察和作业,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