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4|回复: 4
收起左侧

海工装备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在全球船市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似乎仍延续着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热度。

    那么,今后的海工装备市场究竟会有怎样的现?在近日举办的“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展望2012”研讨会上,国内外海工装备设计、建造、融资等领域的人士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刚需支撑

    目前,海洋石油产量占到全球石油产量的1/3以上,而业界预测,今后深水区油气产量会有大幅增长。

    “去年发现的重大油气资源和今年表现活跃的热门区块主要区域的水深大都在千米以上,这就要求油气公司配备更安全和高效的海工装备。可以肯定,未来全球对新的海工装备的需求是刚性的。”澜玛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邬卫华表示。

    他说,判断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是否兴旺主要看两大因素,一是国际油价,二是油气公司用于勘探开发生产的投资。

    “油价上浮,油气公司的盈利空间就会加大。这就会促使他们增加投资,而装备投资将是其中绝大部分。”

    邬卫华强调,新增市场只是一个引擎,另一个因素是因为过去20年全世界在海工装备方面的投资明显不足,造成了现有装备的严重老化。

    据他介绍,有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大概有70%的自升式平台役龄超过20年,而45%的浮式海工装备役龄也达到了这一数字。

    显然,这些装备需要替代或者升级,而这也是一块不小的市场。

    来自挪威的一家投资银行也预测,处于老旧平台更新的要求,未来四年全球还将需要150台自升式平台。

    目前,深水装备的日租金也在节节上涨,工作水深在2000米以上的超深水作业装备日租金在52万~58万美元之间。

    显然,活跃的油气开采业务需要更多的海工装备。相比于趋冷的船舶市场,海工装备的前景无疑吸引来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抢滩海工

    实际上,海工抢滩战早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而国内大型造船企业,凭借自身在造船领域积累的实力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据统计,以国内大型船企为主要力量的中国海工船企,已经占据了全球近16%的市场份额,可以与韩国、新加坡等制造强国一争高低。

    邬卫华说,根据他们公司的统计,到今年2月底,全球在建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进平台等3类海工装备共148座,其中韩国、新加坡和中国三国船企分别占据了33%、31%和16%的份额,是全球海工装备主要建造商。

    在蓬勃的市场需求下,这一格局并不稳固。近期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20%,到2020年达到35%。

    16%~35%的差距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国内“海工热”热度不减。

    比如,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兴起了一股海洋工程基地建设热潮,如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上海长兴岛造船基地、广州龙穴造船基地、青岛海西湾造船基地均把海洋工程纳入了发展规划;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利用其雄厚的资金优势和项目优势,先后在青岛、大连、曹妃甸等地投资兴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项目。

    此外,还有一大批来自国外的“淘金者”正将大批资金砸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如韩国STX造船项目、大连新加坡万邦集闭海工项目、江苏启东新加坡邀拓海工项目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在建或拟建的较大规模的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约有37个。

    但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按照当前中国各地规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的发展势头,过剩危机的出现将不可避免。

    过剩危机

    从目前来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似乎是一个规避风险的港湾。实际上,这一领域也存在风险。比如在今后一段时期里海工装备的有效需求有多大?我国能拿到多少海工装备订单?

    据世界海洋工程权威分析机构ODS-PETRODATA的预测,2010~2015年间世界海洋钻井装置的总需求量为83~116座(艘),其中自升式平台6~12座,半潜式平台66~93座,钻井船11~12艘,平均年需求量为16~24座。

    如此,二、三年后我国海工装备的制造能力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而这还不括目前海洋工程制造较强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兴建的海工项目。

    还有一个潜在的副作用是,如果在投产后不能接获足够的海洋工程产品订单,这些产能势必转向造修船领域,进一步加剧船舶工业整体的产能过剩;此外,海洋工程制造能力的扩张还将导致这一领域出现大而不强、乱而分散局面,引发同质化竞争、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而海洋工程行业低价竞争必将使制造企业压缩成本,压缩成本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以及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声誉,显然不利于中国船舶工业健康发展。

    此外,由于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比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不到20%,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同步发展,中国企业将被牢牢钉在海工产业链的底端,这是中国企业挺进海洋工程市场利润高地的最大隐患。

    这将与中国鼓励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船舶工业新经济增长的初衷相违背。

    因此,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提醒:“海工装备不同于船舶批量生产。对于进入者而言,门槛相对高很多。”

    对此,大船重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学林也表示,“我比较担心这些进入海工装备领域的企业,他们有没有认识到这块市场。”殷学林分析认为,2003年至今,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所有的钻井平台才12座。而目前的经济很难恢复到过去的程度,从中国这个局部来看,应该说需求量不会太大。“就算出现船市火爆的情形,我一家都能干完这些订单。在钻井平台这一块,市场容量是不大的。”

    (来源:中国工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8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不错 挺不错的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看来看去总是这些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宝石,宏华都有生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If you have a dream. get to protect i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2-14 04:41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