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财新网的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所长吴有生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船舶产业应赶快加紧技术开发,使自己有能力承接高附加值的船舶,提高总装造船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应,或者鼓励增加船舶配套业的发展,这是中国船舶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必由之路,否则问题很严重。”
3月12日,工信部发布《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公布的《规划》和2011年12月底船舶行业内部已经下发的规划内容完全一致。《规划》表明,“十二五”期末,中国造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进入世界造船前十强企业达到5家以上。
吴有生表示,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的提法,方向正确但很难达到。他表示,中国船厂产业集中度在这几年大幅下降,2006年前十大船厂为68%,2011年下降到38%,而韩国始终在85%-98%之间变化。“这典型地说明,中国造船行业是投资和规模拉动型。而造成产能过剩、集中度较低的原因是,地方利益部门,为了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完全不顾及行业的发展规律和平衡,大力支持本地造船产业,而国家也没有出台强有力的主导性政策,整个行业缺乏现代化管理。”
《规划》对海工装备业务做了前景展望,也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目标,对此,吴有生表示,发展“深海技术”是产业升级的着眼点,因为海洋能源的争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资源和经济安全。
同时他坦承,目前许多海洋装备名义上是中国企业和国外公司联合设计,但概念和初步设计都来自于外方,技术上中国仍处于下游。对此,中国有实力的船企应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规划》提出,到2015年,主要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品牌船用设备装船率达到30%以上;在船舶自动化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达到30%以上。吴有生向记者介绍,2010年配套设备的本土化率总体不到50%,最高的是舾装件为66%,最低的时通讯导航系统只有6%,甲板机械为56%,舱室机械为21%。
“我们此前只关注总装造船,但没有关注内脏,健全的造船行业应该有相配套的动力和配套产业。”
吴有生强调,目前船舶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航运业也亏损得非常厉害,两个问题叠加在一起,今年一些船厂下半年已经没有订单,一些主力船厂的订单,也就够2年左右。船舶行业未来2-3年是否能改观,很难判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