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30|回复: 1
收起左侧

大船时代将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2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从1624点到647点,短短一个月(1月3日至2月3日),代表干散货运景气状况的BDI(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急转直下,创下1986年以来的新低。全球航运市场跌入周期性低谷。
  A股市场上,2011年前三季度亏损公司排行前十名中,航运业就有4家:中国远洋、中海集运、长航油运和长航凤凰,亏损额分别为47.77亿元、15.82亿元、5.38亿元和4.39亿元。
  业界人士推测,中远集团旗下的中国远洋全年或亏58亿元,可能会成为2011年A股“亏损王”。
  航运业的惨淡情景同时也令中国造船业苦不堪言。继2010年登上全球首位后,2011年中国造船完工量继续位列世界第一。不过这样的消息并没有令业界兴奋多久,由于新增订单量持续下滑,甚至有业内人士坦言,在消化完现有的订单后,不少船厂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
  风云诡谲的航运市场正如变化莫测的海洋气象,令人难以捉摸,但这却是投资者的乐园,冒险者的游乐场。是缩减运力、减轻负担?还是备足物资、待市场好转时大干一场?在行业周期不断探底之时,每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航运巨轮赌盘
  马士基的大船战略就碰到了这样的两难选择。
  近日,有消息称马士基将放弃再次购买10艘1.8万T E U(标准集装箱)巨轮的计划。业内人士认为,马士基此举可能是出于价格谈判的考虑,也有可能是出于对未来航运业市场的判断:2012年伊始,马士基航运换帅,对巨轮计划持怀疑态度的施索仁接替柯林的职务,出任马士基航运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士基在超大型集装箱船上的“狂飙突进”似乎有所松动。
  不过,在航运业的后危机时代,扩张运力是许多大型航运公司的选择。基于对未来市场回暖的预计,希望抢占恢复期的市场先机,航运企业纷纷在“冬季”备足粮草。
  2011年10月,中海集运即称看好2013年航运市场,宣布将购买8艘1万TEU船,同时也对另外4艘1万TEU船具有选择权,这些船舶将分别在2013和2014年交付;海航集团宣布顺利完成10.5亿美元交易,将GESEACO(世界第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收入囊中,加强其集装箱运输的实力;同时,中国远洋一位内部人士称,中远正在造1.3万TEU集装箱船。
  对于大船竞争时代日益来临的判断,可能是航运企业纷纷豪掷巨资的重要原因。“大船竞争的趋势不可避免,大型船舶的高端化、节能环保性等优势被普遍看好。一条20万吨的船与10万吨的船人员配置是一样的,但是能够运送的货物更多,效益更好。”航运专家陈弋告诉《英才》记者。
  不过业内专家对航运企业冒进扩张运力颇为诟病。“运力过剩是现在最头疼的问题”,陈弋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的是需求下降,而这次的运力过剩,更难以解决。大船是未来的趋势,每家航运企业都希望自己造船,但这样不利于疏散运力。以目前形势看,应该观望为主,谨慎订造船舶,因为整个世界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可以说现在一运营就亏损,所以一切措施都要以缩减运力为出发点。”
  衰退见底之后,繁荣能否重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06-2008年航运业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那么大的金融危机都能挺过来,以后肯定没问题,很多企业当时都有这种想法,没想到现在再次陷入衰退”,一位航运人士对《英才》记者说。

  造船冰火两重
  产能过剩是造船业存在的大问题。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约有三分之一的造船企业没有接到订单,而新船价格比金融危机前普降三到四成;部分企业因缺少订单陷入开工任务不足的困境,个别企业甚至今年一季度已无开工船舶。
  “2011年的产量创新高是由于过去几年积累的订单。但是随着新增订单下滑,手持订单量会出现快速下降,如果市场持续恶化,将直接导致今年、明年全球造船业的震荡。”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包张静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说。
  不过,作为航运业的上游,造船业的危机似乎还未完全显露。陈弋告诉《英才》记者:“由于船厂的造船周期普遍在12–16个月,造船业具有很大滞后性,因此真正的危机要到明后年才会完全体现出来。”
  在这轮行业周期下沉的同时,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更加频繁。国内市场,江南造船和长兴重工顺利整合、扬子江船业全资收购了江苏中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熔盛重工收购安徽全柴集团;跨国并购中,中交股份收购海工设计公司F&G,扬子江船业收购并控股新加坡船舶及海工设计公司CSMT.
  而一批中小船舶企业已开始陆续退出造船市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此前表示,仅以数量计算,将会有超过五成的中小船舶企业被淘汰掉,而这些企业可能连重组的价值都不具备。
  “过去几年船舶行业大规模的扩张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内在的规律,这轮的市场调节对挤压泡沫是有益的。”包张静说。
  熔盛重工总裁办公室主任雷栋也持类似观点:“韩国的集中程度很高,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和S T X造船这四大船舶企业占据其国内产能的70%,而中国的船舶工业资源过于分散,行业集中程度可能不到20%。经过行业低谷期的调整,野蛮型、粗放型增长的船厂被兼并整合,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就在行业周期的谷底,韩国造船业却逆势增长。韩国知识经济部和造船协会最近表示,韩国11家主要造船公司今年的订单额目标为540亿美元,造船订单量有望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雷栋分析称:“航运市场不景气,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大宗货物运输,而干散货船、油轮市场、集装箱市场,这三大主流运输船型正是中国船企擅长的领域,所以中国受影响比较大。韩国则占据了高端市场,包括海洋工程船、液化天然气船等,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他们可以选择增加此类订单。”
  从2011年的情况看,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散货船、油船等品种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也出现下跌,而技术含量更高的海工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等双高船型在市场需求结构中的占比正在增加。
  “中国的造船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但起步晚”,雷栋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说:“在技术性含量高并且具有前瞻性的产品上,中国与韩国还是存在不小差距。”

来源:英才杂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2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是啊,船市好的时候,学船的,刚过了一年,就变了!毕业了却又遇到了危机。悲催的船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10 10:42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