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扬州日报
当前,受全球经济影响,船市低迷,船价下行,船舶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在7日召开的全省船舶企业座谈会上,来自南通、泰州、扬州的8家规模骨干船企负责人会聚一堂,互倒“苦水”,交流经验,急切地寻求逆势发展之道。
全省船企座谈会传递哪些信息?面对订单减少、成本增加、利润降低等共同难题,我省尤其是扬州造船企业该如何逆势而行?
订单下滑,船企直喊“吃不饱”
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总资产475亿元,是江苏造船业的龙头老大。去年交船71条,实现销售收入345亿元。它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江苏造船业的神经。
“今天刚交完一条几亿元的大船,就马不停蹄地赶过来参会了。”公司董事长任元林说,听说扬州举办船舶企业专题座谈会,非常兴奋,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
“这场座谈会犹如及时雨,实在是太重要了!”好几家企业负责人毫不讳言,当前正是造船企业发展特别困难时期,他们过来就是想听一听,会上能传递哪些新的信息,同时,通过与同行交流,看看大家的发展情况,有哪些好的御寒之道。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是反映国际航运市场景气度的重要参数。任元林指出,今年年初,BDI还保持在1700点左右,仅一个多月就跌了近70%,目前已跌至787点,并呈低位徘徊的态势。
“这说明国际航运形势不好,航运低迷又必将拉低船舶市场。”任元林分析说,江苏造大船大多销往海外,国际经济形势及航运形势不景气,购买新船从事国际航运的船东必然大量流失。虽然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储量比较足,但新接订单明显减少。
任总的一席话,激起了在场船企老总的共鸣。中小规模的船企感受更为明显,不少负责人纷纷表示,新接订单均存在不同程度地减少,有的甚至呈负增长态势。他们担心,在手订单消化完之后,企业的后续发展怎么办?
这是全国造船行业遭遇的普遍困境,我市船舶产业也不例外。“到今年4月份,‘大洋’的订单就有些吃不饱了。”大洋造船总经理王建定不无忧虑地说,虽然企业在手订单还有37条,但今年就要交付31条,未来几年的生产订单开始吃紧。
订单普遍下滑,与前几年动辄排到几年之后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新接订单减少,海外船东弃单的现象也呈上升趋势。不少船东自身经营情况不好,资金开始吃紧,无法兑现已下的购船合同,甚至不惜放弃不菲的定金。部分船东为了弃单,交货时吹毛求疵,“拿着放大镜挑毛病”。
任元林就现场讲了一个弃单的故事。扬子江造船的一个合作伙伴,一下子就遭遇22条船的退单,对这家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最后,扬子江造船凭自身实力和信誉出面斡旋,才化解了这一危机。
忧中有喜,行业洗牌将做大“江苏板块”
交谈中,所有船企老总抱有同一个观点:受国际经济形势拖累,国内造船产业当前不容乐观,未来三五年之内也很难再现前几年的盛况。
“增长放缓并非全是坏事,它客观上带来了行业调整期。”现场有船舶专家分析,这些年,随着国际航运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船舶企业“一窝蜂”地上项目,客观上造成了产能过剩。
相关数据显示,如果中国所有船企现有产能全部释放的话,全球船舶订单都给中国做也不够分。在众多船企老总眼中,产能过剩已成不争的事实。“产能过剩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国内船企短期内争相上项目,一方面国际航运市场不景气,船舶订单不升反降。”
令船企尤其是大型船企担心的,不仅是产能的过剩、订单的减少,还有同行业的恶性竞争,一些中小船企为了“吃上饭”,不惜采取零利润的低价策略,破坏了船舶行业的平衡生态,最终受害的是整个船舶产业。
竞争的加剧,使国内船舶行业迎来重新洗牌的战略机遇期。新世纪造船、熔盛重工等船企巨头认为,现在造船行业过了低水平、高利润时期,人力、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造船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却没有明显改善的趋势,很多中小船企拿不到订单,势必导致新一轮的兼并重组。
种种迹象表明,资源和订单正在向优势企业集中。“当今造船业有种说法,80%的订单向20%的船企集中,剩下20%的订单由80%的船企去争抢。”任元林分析说,这是经济学中的“滚雪球效应”,大型船企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越明显,它吸附订单的能力就越强。
除了企业的规模化效应,船舶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趋势也越发明显。有关资料显示,江苏产业集聚度正不断提升,目前主要集中在南通、泰州和扬州三市。副省长史和平表示,全省造船资源将进一步向这三座城市集中,三市船舶产业规模将占据全省90%以上。
船舶产业新一轮洗牌即将上演,扬州能否抓住机遇,把船舶产业这个蛋糕做得更大,引发了现场很多工业人士的思考。王建定表示,大洋造船正在多个地点考察,看能否兼并一些产品特色鲜明、与“大洋”能形成资源互补的项目,推动百亿“大洋”向更高层次迈进。
错位竞争,挺进特种船舶和高科技船舶
竞争不可避免,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将越发激烈,甚至会出现在传统行业常见的低价“肉搏战”。这种情况下,江苏乃至扬州的船舶企业该怎么办?
座谈会上,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型船企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错位竞争的问题。他们认为,同质化、低层次的竞争,最终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中小船企应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及时调整发展方向,避开竞争最激烈的地带,多发展化学品船、勘探船、集装箱船等特色船舶。
位于仪征的舜天造船董事长王军民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主攻支线船、集装箱船,在这一块取得极大的比较优势,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净资产已达20多亿元,去年上市募集了8亿元资金,今年将陆续投向新的项目。
南通明德重工副总程建华介绍说,他们将目标锁定在汽车滚装船、不锈钢化学品船等特种船舶制造上,公司新研发的能运载4300辆车的滚装船国际领先,一推出就赢得了市场青睐。前不久,又拿下6条3万吨的不锈钢化学品船。“公司的目标是,在这两种船上,争做世界第一。”
扬子江和新世纪两家造船龙头企业则对海洋装备船表示出浓厚兴趣。“相比于普通船,海工船的利润空间更大,属于高科技船舶。”任元林表示,目前,海工船舶主要被韩国垄断,扬子江造船已投入七八亿美元,准备在这一块开辟新蓝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