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26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自主创新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科技开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若干重点产品和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主流船型优化开发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的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实现了三大主流船型的系列化、批量化接单和建造,部分产品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已形成1700~8530TEU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系列集装箱船船型;开发出的23万吨、32万吨、38万吨和40万吨的系列化超大型矿砂船,均实现了批量接单;开发出38型满足共同规范要求的油船和散货船,已陆续承接了640多条、超过5000万吨的订单,占手持订单的四分之一。
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外在高端产品领域的垄断。攻克了LNG船液货舱的建造工艺难关,成功承造了5艘14.7万立方米LNG船,实现了LNG船批量建造;在海洋工程业务领域,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了30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成功承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项目,具备了自升式钻井平台总包能力,并实现批量建造,我国海工辅助船市场份额已居世界第一位。
先进制造技术和造船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开发了地坑施工法、肋板拉入法等多项新工艺,有力促进了造船周期的缩短和质量的提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并已陆续投入企业的实际应用,打破了国外软件在一些领域的垄断地位。目前我国造船效率与日韩之间的差距已从上世纪末的十分之一缩小到四分之一左右,骨干企业典型船舶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配套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总体看,“十一五”是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主要船用设备产品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国产化研制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动我国本土设备装船率的提升。其中,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191.8万马力猛增到2009年的500.6万马力,年均增长率达到27.1%。我国还新上马了一批船用中速柴油机和甲板机械项目。2006~2008年的短短三年间,中速船用柴油主机新上马项目10个以上,甲板机械项目7个以上。与此同时,船用设备自主研制取得重大进展,超大型船舶的动力系统、大型船用曲轴和甲板机械实现自主生产,形成大型锚机、海洋平台吊机等一批自主品牌船用设备,高端配套产品实现突破,机舱自动化系统已实现国产化。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2008年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装船率49.67%,较“十五”末期提高10个百分点。
在船舶业布局方面,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十一五”期间,按照《船舶工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建设的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已全面形成规模,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造船企业,2008年我国有8家企业手持订单量进入世界前20强。外资和民营资本大量进入造船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造船业竞争格局的多元化。与“十五”末相比,船舶工业私营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并且涌现出一批骨干民营造船企业,成为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另一股强劲动力。中国船舶工业呈现出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的大中小船舶企业、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