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15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内忧外患挤压我国船企利润
包张静表示,由于长期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风险仍未缓解,过度依赖散货船导致产品结构风险,再加上汇率压力,不少船企都只能接到低价船,并集中在2011-2013年间交付,这段时间船企盈利能力的压力非常巨大。
“我们新船订单已经接到了2013年,但是这两年新接订单的价格已经大不如前了。”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家亮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他介绍,虽然今年交付的船舶仍然是高价船,但是明后年交付的新船都已经是低价船了,和前两年相比新接船的价格下降了三成左右,毛利率也下降至5%,而这一毛利率仍比行业3%的平均水平还略高一点。
“我们是日资企业,人民币汇率对我们影响相对小一点,但是对于中资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压力太大了。”李家亮说。对于大部分中国船企而言,市场环境可谓是内忧外患。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钢材价格的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工都推高了成本,对于中国很多船企而言,已经不再是“盈亏线”的问题,而是“生死线”的问题了;还要考虑到新规范标准出台后,绿色环保新的船型设计和开发的压力,部分产能可能面临退出市场的抉择。
胡可一介绍,2009年底,中国1.887亿载重吨的手持订单分布在近200家船厂,而韩国1.7223亿载重吨手持订单却仅分布在30多家船厂,中国每家船厂平均拥有订单量仅为韩国的1/5,可见中国船舶[63.31 -8.03%]业产业集中度不高。虽然今年订单量喜人,但大多数都是散货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占比非常小,而一些小型船企甚至连小型散货船都接不到。
王锦连表示,在各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市场较快复苏提振了船厂信心,中日韩三国大型船企未出现大规模重组,这也使得造船产能过剩问题没能得以解决。
“未来两年可能会是中国造船业的洗牌期。”在记者询问到是否有收购中国小型船企打算时候,李家亮回答道。他用“合作”谨慎地代替了记者使用的“收购”二字,并表示已经在和中国的几家船厂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