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热浪正在逐渐退去,但泉州大地“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的热潮仍在持续中。距离年底仅有不到百日时间,我市各地正争分夺秒、抢抓工期,不断推进项目建设。从今日起,本报开辟“工地见闻录”栏目,派出记者深入工地一线,见证建设项目的进度,记录建设过程中的火热片段。
告别了毒辣的夏日骄阳和台风登陆带来的风险,泉州修船厂项目的施工工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更加信心十足地进行着1#、2#船坞建设的“攻坚战”。
通俗地说,在建的泉州修船厂相当于各类船舶的“4S店”,负责它们的保养和“伤筋动骨”的“治疗”,即便是容纳目前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大型船舶——30万吨级的超大型油轮也不在话下。
记者站在围堰之上,只见脚下2#船坞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工地上醒目的方形在建建筑就是整个船坞的“心脏”——水泵房,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要进入船坞,全靠它调节水量实现。船只如果需要修复船体底部,在水泵房以每秒9立方米的速度进行排水后,工人们方能开展修船作业。明年2月,1#船坞的“心脏”便将有力地跳动,率先具备进船、修船条件。
8月,福建大地掀起“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热潮,热浪拍打着斗尾港区,鼓起了工人们前所未有的**和干劲。和所有工地一样,加班加点早已是一种共识:白天,做钢筋、起重等较危险的作业;夜晚亦不停歇,进行混凝土浇筑,遇到抢工期,就开照明灯连夜赶工。就拿水泵房的施工来说,这颗“心脏”可是整个工程最复杂的:一方面它结构复杂,内部柱、梁众多;另一方面墙体还有很高的防水要求,且不能返工,对工人的技术程度要求颇高。“目前,工人们已经过了最初边干边练的最艰难的时段。”中交一航局三公司第四分公司总工程师何平告诉记者,两三个月前,公司从大连“调兵”,调来了200名熟练工支持工程施工。老王就是这200人中的一员:“泉州的天气比大连炎热,海边风力也大,一开始吃不消,慢慢地也都克服过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