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8年12月5日至7日“世界海事大会”来临之际,2018年12月4日,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UBM Asi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学术委员会主办,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办,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和《船舶》杂志协办的“2018船舶智能能效技术国际高峰论坛”在沪开幕。
-->
回望过去,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受到各界重点关注。自2011年起,国际海事组织就将能效与减排当做IMO工作重点;2014年提出了建立能效数据收集机制等关键要素;2016年10月最终批准了全球性的船舶油耗数据收集机制。2015年5月19日,欧盟发布《关于对海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监控、报告和核查以及修订法令2009/16/EC》[REGULATION( EU) 2015/757],法规要求在进出欧盟水域的船舶于2018年1月1日起监测及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在203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该会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巴黎协定》,该协议已于2016年11月4日生效。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18>22”《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经过3年努力,进一步明显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上海海事局近期宣布:自2018年10月1日起,国际航行船舶和国内沿海航行船舶在上海港内行驶及靠岸停泊期间,应当使用硫含量≤0.5% m/m的燃油 。
-->
如何建立机制,实现碳排放的科学、准确的统计、分析、核查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这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建立起透明、精确、完整、可比和一致性碳排放核算机制。在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科技手段、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技术,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今天,来自海事管理部门、船级社、大学、设计院、船东、船厂、设备供应商,国外嘉宾等100多个单位200余位代表出席“2018船舶智能能效技术国际高峰论坛”。他们从政策与对策的解读、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多层次、多角度对“船舶改善排放、减少能耗、增加能效、绿色营运”等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诠释,建造一个设计、制造、营运、管理等多方对话、交流与合作的高端交流平台。
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罗肖锋所长发表《绿色水运发展形势对策》的主旨发言。丹麦海事局局长Andreas Nordseth先生作题目为《海事创新规划》的演讲。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总体开发室副主任郭世玺先生作题目为《好望角型散货船EEDI第三阶段关键技术探讨》的演讲,本研究提供了性价比较高的一种EEDI 解决方案,为好望角型散货船的换代升级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船级社智能能效组组长万晓跃女士作题目为《在船舶“智能能效”设计时应关注的几个要点》的演讲,阐述了在船舶设计时应注意的要点和实现的方法。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王宥臻先生作题目为《全球新能源(清洁)船舶及相关智能技术发展 》的演讲,该文阐述了全球新能源(清洁)船舶的主要应用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重点对新能源(清洁)船舶的智能系统、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全球发展作了系统梳理,并对未来新能源(清洁)船舶和相关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作出简要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谭欣静女士作题目为《海工辅助船经济航速建模、优化及计算平台构建》的演讲,本文提出的经济航速与设计航速及时间的限制有关,可作为营运阶段船舶航速参考,提供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和节约运营成本的有效措施。
还有更多嘉宾的演讲展示众多新颖观点,思想的碰撞为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护航。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邢文华先生表示,经过3年时间,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习近平主席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