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anme
收起左侧

振华重工磨合“康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3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振华重工:进军海洋重工市场》
该文下载自: 中国投资咨询网 www.ocn.com.cn
(节选)

振华的未来
  1992年振华港机成立之初,管彤贤为之描绘了“世界上每一个有集装箱机械工作的港口,都要有ZPMC身影”的蓝图,并打算为之奋斗终生;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当初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竟在短短十几年后成为现实。
  在接近梦想的一霎那,管彤贤有点若有所失。不过,野心勃勃的老管很快又瞄上了炙手可热的海上重工,并将公司更名为“振华重工”以示决心。然而,萦绕在他和振华港机头上的问号并未因此消失:新鲜出炉的“振华重工”何时才能做到名副其实?已经76岁的管彤贤,二次创业之路将行至何处?振华港机能否安然度过“后管彤贤时代”?
  管彤贤端坐在主席台上,一束鲜花遮住了他的大半个脸庞。白衬衫、红领带、黑框眼镜——在出席需要讲话的正式场合,管彤贤喜欢这样的经典搭配。他的嗓音浑厚、低沉,有点像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后者小他两岁。
  毫无疑问,76岁的管彤贤依然激情四射。
  这是振华港机于5月8号召开的2008年度股东大会,不大的会议室被挤得满满当当,两三百人挤在这点有限的空间里,让人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其中,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机构投资者、中大散户,也有上海本地退了休的大爷大妈们,买完菜后拎着篮子赶来。这大大小小的股东坐在那里,脸上写满了疑问、焦虑与期待。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工作的港口,都应有振华港机的集装箱机械’的抱负已经基本实现,只剩下一些小港口,今年我们又进入了其中的9个。” 精明的老管当然知道在座的股东们想听什么,所以,这一次,他没有像过去那样提及振华港机开拓国际市场的经历,也没有谈到振华船队受到美国民众欢迎、胡总书记视察等令人骄傲的往事,而只用此淡淡的一句话,就结束了对传统业务的说明。接着,话锋一转,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广受关注的海上重工来。他谈到海上重工的广阔市场、振华港机的野心以及已经取得的成绩,将大家带进他的“光荣与梦想”中。
  “(海上重工)门槛非常高,不是一般公司能做的。不过,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后来居上,在海工市场站到世界最前列。”管彤贤的语气坚定自信、富有感染力,让人感觉再对此提出质疑似乎是对这位老者的不敬。
  圈内人士有句戏言称:听过老管讲话的人,回去十有八九都会购买振华港机的股票——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这不,就连见过老管多次、内心已有警惕心之人,有时也会受其“诱惑”,欲罢不能。
  “每次我都想不来(股东大会)了,因为听了他的话后就感到形势一片大好,想继续买入或持有,影响理性判断。”从2005年起就开始操作振华港机的唐先生有点无奈,虽然已有2.5倍的超额收益率,他还是觉得不尽如人意,“业绩总是没有预想的好。”
  从深圳专程赶来的夏先生也有同感:“刚才听管理层讲了很多公司的市值目标,这没错;但也应该关心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市值,这涉及到振华的形象。我个人觉得,公司的股价比较‘呆’啊,有同感的朋友鼓下掌!”
  话音刚落,台下欢声笑语,掌声四起。台上的高管们也附和着笑了笑,一丝尴尬在他们脸上一闪而过。
  2005年,振华港机占据了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的70%,持续增长空间有限。从那时起,“转型”的魔咒就牢牢地扣在管彤贤头上。人们对这位声名显赫的老者寄予厚望,幻想他能像圣诞老人那样拥有一辆装满礼物的马车,可以从中随意抓出一件来,以消除集装箱机械市场日渐见顶的恐惧。
  “振华港机就像生物一样,每年都得增长,不增长就得死。”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管彤贤同样深谙商场的残酷。这就像在一条陌生的高速路上开车,你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只能全速向前,否则就会被后来者撞翻。
  终于,2006年,管彤贤掏出了三件礼物:散货装机械、海上重工以及大型钢构,其中,海上重工是前景最为看好的重中之重。据估算,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40%的油气资源,是名副其实的“蓝色宝藏”,在一次又一次的能源危机下,人们对海洋勘探的兴趣越来越浓。管彤贤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决意押宝海上重工。海上重型机械市场可分为海上工程船(如大型浮吊、铺管船)、各式钻井平台、海工配套件(如锚绞机、动力定位)等三类。2008年,振华港机研制的7500万吨全回转浮吊蓝鲸号已经投入使用,自升式钻井平台、挖泥船、铺管船也都在建设中,唯有核心配套件还未见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端技术都在这些配套件上,比如动力定位,是目前世界海工发展的难点之一。”管彤贤说,“浅水可以抛锚,深水就没办法这么做;怎么稳定住呢?就需要动力定位。”
  2008年3月,管彤贤称“正在加紧攻克动力定位等技术难点”;2009年3月,一院八所(海工设计研究院以及钢材应用、浮吊等八个专业研究所)成立;5月8号,管彤贤表示已有小型动力装置取得初步试验成果——有点奇怪的是,这一令众人翘首以待多年的消息却未见有公开资料披露。
  资料显示,2008年,振华港机的海工收入为19.3亿元人民币;2009年,管彤贤的目标是将其提高到15亿美元,约占规划总产值(50亿美元)的1/3;更远的梦想是,在3~5年内,将海工做到50亿美元,约占总产值的50%。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跨越,“不是上下嘴皮一碰,阿拉伯数字就翻番了”。
  在一个名为“蓝色成长”的博客中,许多人就其可实现性进行了一番唇枪舌战:有人从用钢量、员工数、场地等方面计算这一目标将只是镜花水月,有人反向举证对此坚信不疑,也有人持币观望,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请大家给我们时间,我们会‘放卫星’,做大项目的,大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近年来整个机械行业都少有的。”管彤贤神秘地说,“更多细节就不能透露了,请大家耐心等待。”
  管彤贤心里就那么有把握吗?未必。但他必须这么安慰大家,就像外婆安慰受到惊吓的小红帽一样,而把忧虑藏在自己心里。
  “合同得签字了才行,框架协议是算不了数的,尤其是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变数太多。”相比之下,振华港机董秘王珏的态度就谨慎多了。(这不,前些日子盛传多时的伊朗背景的大订单就不了了之了)
  为了“使经营活动名副其实”,这一天,振华港机正式更名为振华重工,“振华不是只做港机了,老叫港机不合适”;但要打入海工市场,分享其中的50亿美元(10%的市场份额),就不是改个名字这么简单了。正如管彤贤所说,在市场经济下做企业,“第一是市场,第二是市场,第三还是市场。”因此,在大规模订单到来之前,众人的疑虑不会打消——看看中集集团吧,吵着转型多久了,至今还没能走出来?
  一个庞然大物要想优雅、华丽地转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振华港机还有另外一个人人都在想、却无人率先发问的隐忧,这就是“管理断层”,或者说“接班人问题”。
  振华港机的2008年报披露了一张高管“全家福”,在这张17人的照片中,除了来自母公司中交股份的董事长周纪昌、管彤贤和财务总监王珏外,还有3位常务副总裁、11位副总裁。坐在管彤贤右侧的,是45岁的刘启中,常务副总裁中最年轻的一位。早在1994年,刚刚而立之年的刘启中就担任了振华港机(集团)公司的副总裁,资历颇丰。
  刘启中是本次股东大会的主持人,与管彤贤相邻而坐,席间两人不时低声耳语,交换意见。这位身形偏瘦的常务副总裁语气平缓、温和,与强壮、霸气的管彤贤截然不同。不过,他却是传说中有望接过重担的“候选人”之一。
  曾有人称,振华港机的模式不可复制,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管彤贤——每到英雄迟暮,总会有人这样感慨。管彤贤自己可能已经习惯了。早在六七年前,迈向古稀之岁起,这些疑问就一直伴随着他。
  “老管总要退下来的,那么,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人为此忧心忡忡。
  也有人觉得或许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比如跟踪研究振华港机多年的平安证券资深分析师王合绪。他发现,振华内部新生管理层的力量正在浮现——除了汇率和钢材外,管彤贤已经几乎不负责公司的具体事务了。
  “这两三年来,老管在股东大会上发言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像公司刚上市时,几乎都是他一个人从头到尾。”王合绪笑着说,“老管已经给振华设定好了航线,即使他离开了,公司也会依照惯性走下去。”
  或许,管彤贤是会给后来者准备好几个锦囊,但问题是,离开了老管这枚定海神针,锦囊中的妙计还能成为妙计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发表于 2009-12-1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http://cn.zpmc.com

2008 年年度报告

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600320 900947)
二OO 九年四月三日

节选:(5)技术创新情况分析
--
公司自1998 年以来在世界港机制造行业中始终保持排头兵的地位,在科技创新的研发工作方面,
公司每年投入达总产值的2%以上。截止目前,公司现总共申请国内专利加国际专利248 项,其中国
内发明专利77 项,实用新型78 项,外观设计7 项;国际发明71 项,国际实用新型11 项。目前有
效的授权国内发明专利37 项,实用新型59 项,外观设计7 项;国际发明11 项,国际实用新型3 项。
自2005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后,2008 年“ZPMC 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
制平台建设”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国家首次设立的科技奖团体奖项,是在近百家国
家创新型企业中选出的五家代表,另四家也是国家民族工业的标杆企业。“4000 吨级海上重型
起重装备全回转浮吊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抓斗与集装箱多功能卸船机
的研制”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截至目前,公司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 项,
二等奖3 项,三等奖5 项。公司内部的科技创新活动也是方兴未艾,创新活动层出不穷。
截至目前,公司拥有的研发机构及荣誉称号主要有: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博士后工作站、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品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世界名牌(ZPMC
牌集装箱起重机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截至目前中国仅有6 家企业获此殊荣,
而ZPMC 是唯一的重工产品)、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等等。
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创新为我们赢得了荣誉,更为我们带来了市场。
---

2008 年公司在自主创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1、美国新海湾大桥复杂异型钢构制作工艺技术
美国新海湾大桥是世界第一大单塔自锚抗震悬索钢结构的桥梁,设计难度和制造难度均属于世界
顶级水平,设计要求抗震能力高于8 级,被视为迄今世界上最昂贵、抗地震技术含量最高和寿命最长
(150 年)的桥梁。公司创新设计了塔柱翻身工装,大胆使用四氟滑块,创新编制了U 肋板单元制作
流程,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工艺创新, 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在关键的2008 年都迎刃而解, 是我公
司制造工艺创新的典型代表作。建成后的新海湾大桥可以与美国东海岸标志自由女神相媲美,是今后
进入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市的标志性景观,它将是公司为世界钢构钢桥市场奉献的一件惊世之作。正如
美国用户所言,ZPMC 将借此打开通向世界钢构钢桥市场的大门.

2、浅水起重铺管船暨关键设备研制
该项目属于国内首次自行设计制造的同类型船舶中功能最全、能力最强、技术先进的多功能起重
铺管船,项目的研制结束了多年来国外垄断设计制造的局面。该项目的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申请发
明专利2 项,培养了该领域的人才队伍,为公司及我国的大型铺管船的自主设计奠定了基础。

3、海洋工程船舶动力定位系统集成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持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采,各类作业船舶的工作范围逐渐由浅海向深海发展。船
舶动力定位系统具有作业精度高、响应时间短、不受作业水深限制等特点,是发展深海作业不可缺少
的关键性技术。该项目的研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内的一项空白。本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 项,填补了
我国在大功率推进器研制方面的空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大功率推进器及其配套产品的
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最终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提高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的核心竞争能力。

4、7500 吨自航全回转浮吊
继2006 年成功推出4000 吨全回转浮吊不到二年,更大更新的完全由我公司自主设计研制的亚洲
最大的海上巨无霸7500 吨全回转浮吊在2008 年又成功问世,这是我公司又一个世界第一!全旋转
7500 吨全回转浮吊是一艘在无限航区自航大型起重工程船,可航行于无限航区,并可在指定区域作
业。该机具备世界上最大的单机起吊能力。该项目获得2 项发明专利,项目的实施为公司打开了海洋
重型装备市场的大门,形成了继集装箱起重机之后又一新的强大的经济增长点。大型全回转浮吊的研
制成功可以为大型浮吊服务海上油气田开采、重大海事工程、港口工程、桥梁工程与打捞工程提供技
术及装备的支持,不但可以提高工程的起重装卸效率,还能够提高工程的极限施工能力。是我国迈向
海洋装备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艘巨型浮吊的设计、制造、电控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和主要机电配套全部由ZPMC 自主完成。
它的诞生兑现了我公司每年创造一项世界第一的承诺,标志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已重返世界民族之林。

5、ZPMC 国产化电控元件及系统研制
用中华牌的电控驱动系统来装备中华牌的起重机,这是振华人的迫切愿望。07 年以来,随着国产
变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增强,ZPMC 开始启动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在多个项目上推广使用,填补了国内
起重机没有国产变频器的空白。国产电控不仅可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而且显著降低成本,具有显著
的经济效益。


除上述主要科技创新的研发外,报告期内,公司在特大型(大跨距大起重量)造船用龙门吊研制、海
工装备导管架超大型齿条特殊加工工艺、自升式浮吊研制、太仓武港码头散货装卸系统研制、环保智
能型立体装卸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机械)、集装箱岸桥场桥综合试验研究、国产环保型链斗机等方面
也取得了多项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http://biz.finance.sina.com.cn/qmx/stockreports.php?symbol=600320

报告标题:振华重工(600320)盈利压力较大,海工长期看好2009-08-26 16:25:52
研究员:龙华    所属机构:海通证券

  振华重工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90亿元,每股收益0.20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7.50%。业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是传统集装箱起重机业务受08年高价库存钢材储备、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制,毛利率出现较大的下降,我们预计这一因素仍将贯穿全年,给公司经营带来较大的压力。调低2009-2010年盈利预测至每股收益为0.48元,0.49元,给予对海工业务长期看好的观点,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12.50元。
  集装箱起重机需求未来2-3年将在底部徘徊。集装箱起重机需求由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决定,目前全球集装箱码头产能利用率受贸易萎缩的负面影响,保持在低位,航运机构未来集装箱贸易2-3年内预计无法恢复至2008年的高点。现有的岸桥保有量达到4000余台,足以满足集装箱处理需求,预计未来2-3年的需求以更新设备为主。整体上我们认为2010年是集装箱起重机业务的谷底,2011-2012年需求仍将在底部徘徊。受需求不振的影响,预计毛利率难以出现明显复苏。
  海工业务符合预期,长期值得看好。海洋工程设备业务基本符合预期,上半年主要确认收入的是交付中海油的铺管船,下半年待确认的主要是西班牙的铺管船,金额在20亿元左右,预计海工业务全年确认收入45亿元左右。西班牙22亿美金的海上平台订单目前仍未开工,预计在明后两年分期确认收入。我们长期看好公司海工业务的开拓,主要基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公司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对海洋平台设备的关键设备-动力定位系统的开发走在了国内前列,目前已通过了在浅水区的实验阶段,正在开发应用于深海区的产品;(2)公司拥有大型钢结构件的设计建造能力,对海洋平台这种大型的钢结构设备的建造具有先天的优势;(3)公司拥有建造海洋平台必不可少的岸线资源、大型吊装设备、承重码头。
  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绝对水平仍然偏高。2009年上半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8.22%,比2008年同期的70.91%有所好转,绝对值水平仍然较高,未来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管理费用相对增幅较高,反映了新业务扩展较为迅速。管理费用上半年同比增长40%,主要是公司在海洋工程业务部门投入了大量资源,上半年在人员方面有大幅的扩张。因为今年经营压力较大,我们认为公司有控制成本的动力,全年的管理费用率不会出现上升。
  汇兑收益不再,财务费用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公司上半年财务费用达到3.36亿元,主要是今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稳定,公司外汇套保收益出现大幅下降,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获利有大幅提升,两项业务相抵基本对冲了利润变动的影响。
  风险提示:海洋平台能否如期开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crz/20091208/04367069746.shtml
振华重工76岁传奇创始人管彤贤谢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 04:36  证券日报
---------------------------
7.jpg -->
管彤贤(资料图)
--------
控股股东中交股份旗下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学增将接任总裁
  □ 本报记者 谢 岚
---------------
  59岁创业,短短十数年就打造出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及大型钢结构企业,这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商业领域,都是一个传奇——而这位传奇的缔造者,已经76岁的管彤贤已在近日功成而身退。
  昨晚,振华重工(600320)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2月6日召开董事会,会议同意管彤贤由于年龄原因辞去公司总裁及董事职务。同时,公告还表示,管彤贤辞任后,将聘任康学增为公司总裁,并拟选举其为公司董事。
  据了解,目前康学增为振华重工控股股东中交股份旗下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
  管彤贤传奇落幕
  现年76岁的管彤贤在创立振华重工之前曾先后担任过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等职。1992年,是年59岁,仕途并不“得意”,觉得壮志未酬的管彤贤毅然决定下海从商。
  交通部同意了管彤贤的申请,通过香港的一家合资子公司投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厂又以一块地皮作价50万美元,成立了注册资金100万美元的中外合资企业。管彤贤带着从港机厂分拨过来的十几个人,在浦东租了三间简陋办公室,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当时的全球港机市场是欧美日韩产品的天下,管彤贤带领他的团队硬是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足够有竞争力的价格替中国制造业打开了一个缺口。
  17年后,振华重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商,其所生产的起重机在欧美各大港口都随处可见。此前,有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振华重工的集装箱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0%,国际市场占有率则高达78%。2008年度,振华重工创造的净利润为25.51亿元。
  有意思的是,振华重工1997年是在动员之下登陆的A股。但一开始对上市有些“不置可否”的管彤贤很快发现了上市的好处,譬如融资渠道更加丰富,监管更为透明。对于振华重工来说,这无疑是发展之路上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一步。
  而在公司管理上,管彤贤的个人风格也可谓相当鲜明,譬如他启用学历不高,行伍出身的人担任要职,并多年来在国有体制和市场规则之间自由游走。
  康学增走马上任
  将领军振华港机(10.20,-0.01,-0.10%)转型
  昨晚,振华重工公告称,管彤贤卸任后,将由康学增接替管彤贤的相关职务。
  不过,康学增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仍然颇为陌生,此前其也未在上市公司担任过相关职务。而根据昨晚公告披露,康学增现年51岁,中国地质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此前历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一公司团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总经理,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局长、党委委员、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年关上任的康学增,从管彤贤手中接过来的第一棒,应是推进振华重工战略转型的重任。
  此前,2009年5月19日,振华港机改名为振华重工,打出了进军海上重工业务的大旗。海通证券(17.45,0.06,0.35%)分析师叶志刚认为,振华重工之所以积极向海上重型装备制造商转型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传统业务集装箱起重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8%,再复2003-2005 年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需要开发新的增长点。第二点是公司在海工市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8 年公司取得了20 亿元的浅水铺管船及4000T 海上浮吊业务合同。
  不过,尽管在此前管彤贤的初步经营之下,海上重工业务已经开始成为业绩增长亮点,但眼下振华重工也仍然面临着金融危机等因素带来的一些问题。
  如因全球市场经济不景气,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相互压价现象严重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增多等原因,公司产品毛利率出现了下降。此外,因为原先储备的钢材价格价高,目前尚未完全消化,估计要到四季度末乃至明年初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导致公司期间成本升高。
  振华重工2009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为21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7%,净利润为10.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43.57%。
--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振华重工:进军海洋重工市场》
该文下载自: 中国投资咨询网 www.ocn.com.cn
(节选)
--
管理经验
为什么振华港机人有底气向CNN发出抗议,提出挑战?为什么振华港机能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在危机最严重时还能保持稳健增长?为什么振华人敢于冒着生命威胁,和拿着自动步枪和火箭筒的海盗用最简陋的燃烧瓶对抗?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振华港机的创始人管彤贤。
  整整一年,振华港机一直为聚光灯所包围。
2008年前的4月18日,一封署名为“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万职工”的公开信,在振华港机公司网站首页刊登,表示对CNN主持人卡弗蒂辱华言论的强烈愤慨。公开信以振华港机的产品已布局美国东西海岸各大港口为例,警告“CNN,如果敢再次叫嚣中国产品是'垃圾’,我们会立即在美国请律师以诽谤罪起诉他们”。振华港机成为当时第一个向CNN发出公开叫板的中国企业。看到这一公开抗议后,无数国人网民为之一振。
  一波未平,振华人又成了反抗索马里海盗的英雄。2008年12月17日,“振华四号”轮在途经亚丁湾水域时遭武装海盗袭击,在海盗登上船舶主甲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全体船员沉着应战,经过长达5个小时的对峙最终逼退海盗,保护了船员生命安全和船舶财产。这一壮举,一时间成为当时世界舆论的焦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几十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许多跨国巨头、金融大鳄遭遇严重冲击,许多企业甚至因此被政府托管而破产,国内多数外向型企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振华港机却是个例外。尽管产品以出口为主,但2008年振华港机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奇迹般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2009年4月9日发布的年报,振华港机2008年度净利润超过2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
--
【59岁的创业家】
  管彤贤是在1992年创办振华港机的。那一年,管彤贤年已60差一。他自交通部工厂司悄悄地“下海”了,从京城来到了上海。
  在这之前的前半生,管彤贤可谓命运坎坷。他也一直不想提及往事。当然,管彤贤把1992年以后的日子,看成自己人生最开心的时光。
  那一年,管彤贤带着从上海港机厂过来的设计、质量管理、生产以及市场等部门的十几个人,就在紧贴着上海港机厂的浦东南路上租用了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就这样,在年届退休之龄,管彤贤开始了艰难创业,同时也开启了振华港机图谋世界港机霸主的征服之路。
  振华港机成立之初,管彤贤就立下一个誓言: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重要港口,都应该有中国生产的集装箱机械。
  尽管17年后的今天,这一目标早已成为现实,但在当时,很少有人能相信这样的誓言能成真。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大部分港口机械订单都掌握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大企业手中,中国港口用的也几乎都是洋设备,核心、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制造业巨头把持。国内的生产企业缺乏设计能力,生产水平低下,造出来的产品还不如外国的淘汰货。
  但是,管彤贤偏不信邪。
  1992年底,加拿大温哥华港决定要一台集装箱起重机,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气,振华港机依靠价格和售后服务承诺的优势一举中标。
  管彤贤回忆,当时生产集装箱起重机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日本三菱、三井和石川岛,德国的克鲁伯、诺尔,韩国的三星、现代等,这些企业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市场,而振华港机创办才不久,没有显赫的业绩,只有14个人、100万美元资金而且来自一个港口机械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能在列强中杀出一条血路并不容易。
  振华港机像制作一件工艺品制造了这第一台起重机,凡自己做不好的关键配套零部件,一律采用世界名牌。因此,这个第一单没有为振华港机带来多少利润,但为振华港机赢得了好名声。
  在随后的几年里,其他国家资深的同行们为振华港机的出现头痛不已:他们不可能拥有振华港机低廉劳动力的优势;更要命的是,在集装箱机械这个产品技术和生产方式广为人知的领域,振华港机总能迅速地模仿和复制同行们的产品,并且有所创新。没有采购商能够摆脱价廉又物美的诱惑。1993年,温哥华又从振华港机买走一台设备。1994年,振华港机在美国旗开得胜,迈阿密港一次性订下4台产品。
  从此,在港口机械的各个竞标会上,都可以看到振华港机的身影。从新秀到行业领导者,振华港机并没有用太长时间。1998年,振华港机就超越列强,以世界市场1/4的占有率成为集装箱机械行业领袖。到了2009年初,振华港机的集装箱机械市场占有率已达78%。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自主创新使我们产品领先世界同行
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公司(ZPMC)总裁 管彤贤 

http://www.gmw.cn/01gmrb/2006-06/06/content_428438.htm

发布时间: 2006-06-06 01:23 
来源:光明日报

----

8.jpg -->
集装箱起重机 图为ZPMC制造的全自动化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

  上海振华港机成立于1992年,是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是以ZPMC品牌闻名世界的大型集装箱机械制造商。过去世界集装箱码头上的集装箱起重机都是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产品。而今天在市场竞争中,以振华为代表的中国产品,已进入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和香港),占据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70%的份额,我国已由进口国变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
  为什么上海振华港机公司在这个群雄逐鹿的集装箱起重机市场异军突起?总结经验,可以归纳为三句话:
第一,抓住了一个好市场,而且具有在市场中压倒对手的多项核心竞争力;
第二,拥有一支士气高昂有本领、有自己崇高抱负的队伍;
第三,依靠不断的自主创新。

  下面,着重谈谈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几点体会:
  落实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生活在市场竞争的漩涡中,除去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外,重要的拳头只能是不停的自主创新。可以说,企业是哺育自主创新最好的温床,又是归宿,既是自主创新的投资者、推动者,又是受益者。
  自主创新的课题出自生活在激烈竞争中的企业,但离不开高校、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和各种支持,即中央文件强调的“产学研”相结合。否则常常难获成功,即便成功也是“雕虫小技”,而不能将经验上升到理论,使之具有普遍意义。
  为了鼓励创新,公司建立了重奖科技人员的制度,每年公司仅在奖励科技创新方面要支出近千万元。2003年度的科技颁奖大会,曾设四个100万元大奖。去年,我们开始评选“振华功臣”,是公司最高荣誉,颁发纯金质奖章和奖金,并为他们的住房、医疗保险和退休后的生活作出周到安排,令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振华功臣”不问职位高低,不问学历只问贡献,特别为自主创新而设置的最高荣誉、最高奖赏,是人人皆可得的荣誉,我们还准备为振华功臣刻雕像,悬挂在大厅作为学习榜样,在振华公司的发展史上永远铭记他们的贡献。
  自主创新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人和企业均要有一种精神。崇高的精神,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1992年公司成立伊始就提出了“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就应有中国生产的集装箱机械在作业”的口号。在这个崇高、有凝聚力的口号下建设企业文化。用这只无形的手,规范约束全体职工的行为。
  公司要求每个干部特别是高管人员必须“身先士卒”,“见义勇为”,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好传统,干部中不实行过大的工资差别,特别是不接受给高管人员大额工资。由于干部带头,士气高昂,可歌可泣的事迹随手可拾。
  我们的员工在困难面前为什么能奋不顾身?为什么能以一顶十,不怕苦,不畏难?是由于振华企业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支持人们去克服困难,为国争光。有的同志在年终总结中写出了激昂的话:“到振华后重新认识了人生的价值。”
  关于自主创新的人才战略。1.重学历,不唯学历。企业创新队伍有两类人才。一是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外语、计算机均有基本功;另一类是有热情、想得出、做得到、有动手能力但无学历的“行伍出身”同志。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互见短长,团结一致,谋创新。再过十年,既动手又动脑的新一代成长起来,这个矛盾就不存在了。
  2.退休不按年龄划线。在工业企业中,经验只能凝聚在人身上,而不是书本上。许多老同志身上凝聚着数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老同志走了,经验也就带走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公司提出,只要身体好(用可否登起重机到顶为标准)、有本领、工作有需要,不按年龄退休,一律留用。
  3.招收一些中等学历人员组成技术梯队。这批新鲜血液,有朝气有上进心,从不自满,甘当配角。特别是非常稳定,不想“跳槽”。在振华文化的熏陶下,他们纷纷入夜校、念大学,充实自己,多数人已获得大学学历,而且涌现出不少骨干,有的已提作部门经理,他们干活不旁骛,出手快,例如公司历年的中英文打字比赛前三名大多被他们囊括。在技术队伍中,有高学历(硕士)、一般学历(大专生)、和中专生组成梯队,配好角色,“生丑净旦”和“跑龙套”俱全,才能唱好这台“大戏”。
  4.要照顾知识分子的特殊文化要求和心理状态。对于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用其所长,使他们有业可务。创新如一块磁石,能吸引有志于此道者废寝忘食,振华注意为他们创造条件,选好领军人物。振华人才队伍就是这样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现在这支800余人的设计研发队伍,是本行业世界上最大、最有经验和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成为我公司战无不胜的龙头。
  5.把企业办成一所大学校,既要出产品,也要出人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但人才是买不来的,特别是某些具有高学历的人,从未涉足企业,很难和企业融合。最好的途径是按毛主席的老办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把企业办成大学校,既出产品,也出人才。振华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虽大多来自学校,但是他们只有到企业念了这“第二次大学”,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十四年来,振华生产了1000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1650台轮胎式龙门起重机,有得有失,有荣有辱,最大的成绩是培养出一批能征善战的人才。企业是个大课堂,它将诞生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知经贸、会开车、会外语、会电脑的世界一流的实用人才。
--
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京ICP证010288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谢楼上的整理。
这个世界,正处在快速变化的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客观地说一句,康总这次不容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马上就是大过年的时候,怎么管总裁就突然申请退休了呢?前些日子还信心满满要把振华带入钻井平台制造领域,怎么现在说退就退了呢?他老人家签下的美国桥项目还没有交过产品,钻井平台又刚刚起步,估计关系还没理顺。这时候走,他老人家舍得吗?还是有其他什么隐情?
我一个局外人暂时就想到这点,抛砖引玉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63# truth

老兄,没有谁是傻子,很多事其实大家都明白,但很多时候大家都需要装傻瓜。管老爷子毕竟已经退出舞台了,七十好几快八十的人了,是非功过,等他百年之后再评说吧,这时当有些话最好烂在肚子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4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管总是个很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可惜没有什么可以永远持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谢楼上的整理。
这个世界,正处在快速变化的时代。
金龙 发表于 2009-12-13 18:27


  留个痕迹,让时间来展示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5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振华,再接再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5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5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好啊,这是对企业负责的一种表现,佩服管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63# truth  

老兄,没有谁是傻子,很多事其实大家都明白,但很多时候大家都需要装傻瓜。管老爷子毕竟已经退出舞台了,七十好几快八十的人了,是非功过,等他百年之后再评说吧,这时当有些话最好烂在肚子里。
blackmclaren 发表于 2009-12-13 21:19


这样啊,好吧。
我随便问问的,我什么都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长江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康时代"是否验证上面一句话,我们拭目以待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管总在振华演绎了传奇,但企业都是有阶段的。到了300亿左右就是一个坎了,这么大的规模需要与以往不同的思路。王珏在采访里说了一句,管总喜欢事必躬亲,这样的话,规模大了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想问题总会有的,办法也总会有的。就看康总能不能把接力演绎下去了。

其实振华是中交的一面旗帜,中交一定选了最有能力的人做接力,我相信振华一定会度过难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管理要跟上,一个人能力再大,也只能玩的了一时
期待振华的成功转型
毕竟这么一个大型企业倒下了对谁都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关于自主创新的人才战略。
   1.重学历,不唯学历。企业创新队伍有两类人才。一是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外语、计算机均有基本功;另一类是有热情、想得出、做得到、有动手能力但无学历的“行伍出身”同志。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互见短长,团结一致,谋创新。再过十年,既动手又动脑的新一代成长起来,这个矛盾就不存在了。
  2.退休不按年龄划线。在工业企业中,经验只能凝聚在人身上,而不是书本上。许多老同志身上凝聚着数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老同志走了,经验也就带走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公司提出,只要身体好(用可否登起重机到顶为标准)、有本领、工作有需要,不按年龄退休,一律留用。
  3.招收一些中等学历人员组成技术梯队。这批新鲜血液,有朝气有上进心,从不自满,甘当配角。特别是非常稳定,不想“跳槽”。在振华文化的熏陶下,他们纷纷入夜校、念大学,充实自己,多数人已获得大学学历,而且涌现出不少骨干,有的已提作部门经理,他们干活不旁骛,出手快,例如公司历年的中英文打字比赛前三名大多被他们囊括。在技术队伍中,有高学历(硕士)、一般学历(大专生)、和中专生组成梯队,配好角色,“生丑净旦”和“跑龙套”俱全,才能唱好这台“大戏”。
  4.要照顾知识分子的特殊文化要求和心理状态。对于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用其所长,使他们有业可务。创新如一块磁石,能吸引有志于此道者废寝忘食,振华注意为他们创造条件,选好领军人物。振华人才队伍就是这样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现在这支800余人的设计研发队伍,是本行业世界上最大、最有经验和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成为我公司战无不胜的龙头。
  5.把企业办成一所大学校,既要出产品,也要出人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但人才是买不来的,特别是某些具有高学历的人,从未涉足企业,很难和企业融合。最好的途径是按毛主席的老办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把企业办成大学校,既出产品,也出人才。振华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虽大多来自学校,但是他们只有到企业念了这“第二次大学”,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十四年来,振华生产了1000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1650台轮胎式龙门起重机,有得有失,有荣有辱,最大的成绩是培养出一批能征善战的人才。企业是个大课堂,它将诞生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知经贸、会开车、会外语、会电脑的世界一流的实用人才。
----------------------这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大多数的企业似乎都缺乏这样的意识和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5 09:41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